茶园生态建设与景观规划--以阳山新自然茶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茶园生态循环模式构建 | 第17-28页 |
2.1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 第17-20页 |
2.1.1 茶-草/作物模式 | 第17-18页 |
2.1.2 茶-林模式 | 第18-19页 |
2.1.3 茶-林-草/作物 | 第19页 |
2.1.4 茶-禽(鹅)模式 | 第19页 |
2.1.5 茶-林-草-养殖(旅游/休闲)模式 | 第19-20页 |
2.2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措施 | 第20-22页 |
2.2.1 选址条件 | 第20页 |
2.2.2 水利及路网建设 | 第20页 |
2.2.3 植树绿化 | 第20-21页 |
2.2.4 梯壁留草套种绿肥 | 第21页 |
2.2.5 茶园管理 | 第21-22页 |
2.3 幼龄期茶园生态循环模式构建 | 第22-26页 |
2.3.1 土壤培肥系统 | 第23-24页 |
2.3.2 杂草控制系统 | 第24-25页 |
2.3.3 病虫害防治系统 | 第25-26页 |
2.3.4 智能监测系统 | 第26页 |
2.4 成年茶园生态循环模式构建 | 第26-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茶园生态循环模式初步效应研究 | 第28-44页 |
3.1 茶园养鹅初步效应研究 | 第28-35页 |
3.1.1 茶园杂草调查 | 第28-31页 |
3.1.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2 间作种植与覆盖初步效应研究 | 第35-42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3.2.3 讨论 | 第42页 |
3.3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阳山新自然生态茶园规划设计 | 第44-59页 |
4.1 项目基地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4.1.1 区位交通条件 | 第44页 |
4.1.2 地势地貌 | 第44页 |
4.1.3 自然资源条件 | 第44-45页 |
4.1.4 社会人文条件 | 第45页 |
4.2 规划目标 | 第45-46页 |
4.3 设计理念 | 第46页 |
4.4 设计原则 | 第46-48页 |
4.4.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6-47页 |
4.4.2 生态复合原则 | 第47页 |
4.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7页 |
4.4.4 现代化栽培原则 | 第47-48页 |
4.4.5 特色性原则 | 第48页 |
4.4.6 景观性原则 | 第48页 |
4.5 总体布局 | 第48-51页 |
4.6 功能分区 | 第51-52页 |
4.6.1 入口服务区 | 第51页 |
4.6.2 专业生产区 | 第51-52页 |
4.6.3 生产加工区 | 第52页 |
4.6.4 园区管理区 | 第52页 |
4.6.5 生态防护区 | 第52页 |
4.7 专项规划 | 第52-58页 |
4.7.1 茶园道路系统规划 | 第52-53页 |
4.7.2 茶园水利灌溉系统规划 | 第53-55页 |
4.7.3 茶园禽畜养殖规划 | 第55页 |
4.7.4 茶园配套种植规划 | 第55-58页 |
4.7.5 茶园病虫草害管理规划 | 第58页 |
4.7.6 茶园生态监控系统规划 | 第58页 |
4.8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