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0.2.3 研究评析 | 第11-12页 |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0.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 国家助学贷款理论范畴与我国的实践 | 第14-24页 |
1.1 国家助学贷款及政策体系的含义 | 第14-15页 |
1.1.1 国家助学贷款的界定 | 第14页 |
1.1.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体系构成 | 第14-15页 |
1.1.3 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 | 第15页 |
1.2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1.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5-16页 |
1.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页 |
1.2.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1.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17-24页 |
1.3.1 开展与试点阶段 | 第17-18页 |
1.3.2 推广与改进阶段 | 第18-21页 |
1.3.3 完善与发展阶段 | 第21-24页 |
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模式及风险因素 | 第24-36页 |
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本模式 | 第24-25页 |
2.1.1 市场化经营模式 | 第24-25页 |
2.1.2 行政主导经营模式 | 第25页 |
2.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5-28页 |
2.2.1 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2.2.2 政策性银行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2.2.3 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7-28页 |
2.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8-30页 |
2.3.1 助学贷款实施过程的管理风险 | 第28-29页 |
2.3.2 助学贷款申请人员的信用风险 | 第29-30页 |
2.3.3 法律欠缺所导致的风险 | 第30页 |
2.3.4 助学贷款自身特点所导致的风险 | 第30页 |
2.4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0-36页 |
2.4.1 模型的选取 | 第30-31页 |
2.4.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1-33页 |
2.4.3 回归分析 | 第33-36页 |
3 美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借鉴 | 第36-44页 |
3.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 | 第36-39页 |
3.1.1 美国助学贷款政策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3.1.2 美国控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主要做法 | 第38-39页 |
3.2 日本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控制的经验 | 第39-42页 |
3.2.1 日本助学贷款政策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3.2.2 日本控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主要做法 | 第40-42页 |
3.3 启示与借鉴 | 第42-44页 |
4 防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4.1 选择恰当的助学贷款发放机构 | 第44-45页 |
4.2 不断调整助学贷款政策 | 第45-46页 |
4.2.1 设置灵活的资助标准 | 第45-46页 |
4.2.2 优化偿还方式 | 第46页 |
4.3 增强对借款学生的制约与扶持 | 第46-47页 |
4.3.1 立法制约机制 | 第46-47页 |
4.3.2 贷后扶持机制 | 第47页 |
4.4 政府与社会共同助力减少风险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