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前言 | 第14-20页 |
1.1 水稻瘤矮病毒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1 水稻瘤矮病的发生、分布 | 第14页 |
1.1.2 RGDV的传毒介体和症状 | 第14-15页 |
1.1.3 RGD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5页 |
1.1.4 RGDV的侵染循回及与细胞骨架蛋白的关系 | 第15页 |
1.2 虫媒病毒垂直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病毒经雌性垂直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病毒经雄性垂直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研究主要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免疫荧光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18页 |
1.3.2 RNAi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 第18页 |
1.3.3 GST pull-down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 第18-1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 供试昆虫与水稻材料 | 第20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3 实验引物 | 第21-2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2-37页 |
3.1 电光叶蝉群体交配实验 | 第22页 |
3.2 检测群体交配亲代及子代带毒率 | 第22-24页 |
3.3 电光叶蝉经卵巢传播RGDV的分析 | 第24-31页 |
3.3.1 免疫荧光标记RGDV侵染的电光叶蝉生殖系统 | 第24页 |
3.3.2 电光叶蝉生殖系统常规电镜样品制备 | 第24-25页 |
3.3.3 电光叶蝉生殖系统免疫电镜样品制备 | 第25页 |
3.3.4 双链RNA干扰带毒雌虫RGDV Pns11后子代带毒率 | 第25-28页 |
3.3.5 GST-Pull-down验证Pns11与Actin的互作 | 第28-31页 |
3.4 RGDV P8与电光叶蝉精子互作蛋白的筛选与分析 | 第31-37页 |
3.4.1 GST-RGDV P8及GST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31页 |
3.4.2 Pull-down法筛选与RGDV P8互作的蛋白 | 第31-32页 |
3.4.3 质谱分析候选互作蛋白 | 第32页 |
3.4.4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析RGDV P8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 第32-35页 |
3.4.5 BiFC分析RGDV P8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 第35-3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7-56页 |
4.1 RGDV在电光叶蝉中经卵巢传播路径 | 第37-39页 |
4.2 RGDV利用Pns11小管扩散 | 第39-42页 |
4.2.1 RGDV Pns11在卵巢滤泡细胞之间扩散 | 第39页 |
4.2.2 RGDV Pns11穿过微绒毛区域进入卵细胞 | 第39-41页 |
4.2.3 GST pull-down验证RGDV Pns11与电光叶蝉Actin的互作 | 第41页 |
4.2.4 dsRNA干扰Pns11对RGDV经卵传播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RGDV在电光叶蝉卵细胞内增殖 | 第42-44页 |
4.4 群体交配子代电光叶蝉带毒情况 | 第44页 |
4.5 RGDV在电光叶蝉内经雄性精子传播的互作蛋白筛选分析 | 第44-56页 |
4.5.1 RGDV在电光叶蝉雄性生殖系统中的分布 | 第44-45页 |
4.5.2 GST-RGDV P8蛋白与GST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5-46页 |
4.5.3 Pull-down法筛选电光叶蝉精子互作蛋白 | 第46-48页 |
4.5.4 质谱分析筛选互作蛋白 | 第48页 |
4.5.5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析RGDV P8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 第48-52页 |
4.5.6 本氏烟中分析RGDV P8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 第52-56页 |
5 讨论 | 第56-61页 |
5.1 RGDV经雌性垂直传播 | 第56-58页 |
5.1.1 RGDV经卵巢垂直传播的机制 | 第56-57页 |
5.1.2 RGDV经雌性低效传播 | 第57页 |
5.1.3 RGDV经其它途径进行经卵巢垂直传播 | 第57-58页 |
5.2 RGDV经雄性垂直传播 | 第58-61页 |
5.2.1 RGDV经雄性垂直传播机制 | 第58-59页 |
5.2.2 RGDV经雄性高效传播 | 第59页 |
5.2.3 RGDV经其它途径进行经雄性垂直传播 | 第59-61页 |
6 小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