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煤岩孔裂隙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煤岩等温吸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煤层气驱替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煤层气驱替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5 煤岩多场耦合渗透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煤层物性及瓦斯赋存状况 | 第19-33页 |
2.1 煤层地质特征 | 第19-21页 |
2.1.1 煤层岩性特征 | 第19-20页 |
2.1.2 煤层埋深及厚度 | 第20-21页 |
2.1.3 煤层顶底板特征及含气性 | 第21页 |
2.2 煤岩孔渗特性测量 | 第21-25页 |
2.2.1 煤岩孔隙度和密度 | 第21-23页 |
2.2.2 煤岩NMR测量孔隙度、孔径分布及孔喉分布 | 第23-25页 |
2.2.3 煤岩渗透性 | 第25页 |
2.3 煤岩吸附N_2前后裂隙CT扫描分析 | 第25-28页 |
2.4 煤层气储集形态 | 第28-29页 |
2.5 煤岩对N_2及CH_4、CO_2三种气体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29-32页 |
2.5.1 实验准备及过程 | 第29-30页 |
2.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N_2及四种对比气体驱替煤层气实验研究 | 第33-46页 |
3.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33-36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36-38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4.1 驱替效率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4.2 驱替置换比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4.3 驱替渗透率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煤层气N_2驱数值模拟 | 第46-56页 |
4.1 COMSOL Multiphysics系统简介 | 第46页 |
4.2 数学模型 | 第46-48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46-47页 |
4.2.2 驱替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48-55页 |
4.3.1 注气压力对驱替效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段塞量对驱替效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3 间歇时间对驱替效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N_2和对比气体CO_2多场耦合驱替CH_4渗透性研究 | 第56-61页 |
5.1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 | 第56页 |
5.2 实验设备、原理与方法 | 第56-57页 |
5.2.1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案 | 第56-57页 |
5.2.2 气测渗透率计算 | 第57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57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5.3.1 轴压和围压对煤岩形变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2 驱替压力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3 煤岩抗压强度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建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