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2-13页 |
| 前言 | 第13-16页 |
| 一 临床资料 | 第16-19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16页 |
| 2 一般资料 | 第16-17页 |
| 3 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4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5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 6 实验病例的中止 | 第19页 |
| 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19页 |
| 8 病例的剔除 | 第19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19-21页 |
| 1 术前准备 | 第19-20页 |
| 2 手术方法 | 第20-21页 |
| 3 实验分组 | 第21页 |
| 三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1-22页 |
| 1 上肢肌力评定标准 | 第21页 |
| 2 上肢功能活动评定标准 | 第21页 |
| 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22页 |
| 四 统计结果 | 第22-23页 |
| 1 两组患者lovett肌力评分指标的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 2 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定(DASH)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 3 两组患者术后1年疗效评定统计学比较 | 第23页 |
| 五 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第23-25页 |
| 讨论 | 第25-41页 |
| 一 关于肌萎缩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5-38页 |
| 1 现代医学对肌萎缩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5-27页 |
| 1.1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含义 | 第25页 |
| 1.2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第25页 |
| 1.3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分类 | 第25-26页 |
| 1.4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 第26页 |
| 1.5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治疗 | 第26页 |
| 1.6 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 | 第26-27页 |
| 1.7 手术在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中的作用 | 第27页 |
| 2 祖国医学对肌萎缩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7-38页 |
| 2.1 病名认识及其发展 | 第27-29页 |
| 2.2 病因病机认识 | 第29-31页 |
| 2.2.1 肺热津伤 | 第29-30页 |
| 2.2.2 外感邪气 | 第30页 |
| 2.2.3 脏气虚损 | 第30页 |
| 2.2.4 经脉受损 | 第30-31页 |
| 2.3 治疗方法认识 | 第31页 |
| 2.4 中药在促进肌萎缩型颈椎病术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 2.4.1 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改善血液循环 | 第31-32页 |
| 2.4.2 抑制炎性反应 | 第32-33页 |
| 2.4.3 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 第33页 |
| 2.4.4 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 | 第33页 |
| 2.4.5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增强乙酰胆碱活性 | 第33页 |
| 2.5 补阳还五汤加减在肌萎缩型颈椎病术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 第33-38页 |
|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 三 结论 | 第39页 |
| 四 问题和展望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53页 |
| 综述 | 第53-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