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 第2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理论及发展历程 | 第24-32页 |
| 2.1 农村金融体制的界定 | 第24-25页 |
| 2.1.1 农村金融的定义 | 第24页 |
| 2.1.2 农村金融体制的定义 | 第24-25页 |
| 2.2 农村金融体制的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 2.2.1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6页 |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6-27页 |
| 2.2.3 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 第27页 |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7-29页 |
| 2.3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 第3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及取得的成绩 | 第32-38页 |
| 3.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处于稳定增长态势 | 第32-33页 |
| 3.2 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加大服务覆盖面 | 第33-34页 |
| 3.3 农民与农企参与农村金融积极性不断提升 | 第34页 |
| 3.4 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改革步伐不断加速 | 第34-36页 |
| 3.5 农村金融制度和环境获得了持续改进 | 第36-38页 |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 | 第38-52页 |
| 4.1 农村金融体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湖北省农村为例 | 第38-43页 |
| 4.1.1 不同农户群体金融需求差异较大 | 第38-39页 |
| 4.1.2 非正式金融发展活跃而不规范 | 第39-41页 |
| 4.1.3 正式金融业机构功能弱化 | 第41-42页 |
| 4.1.4 融资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 第42-43页 |
| 4.2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分析 | 第43-52页 |
| 4.2.1 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抑制问题仍然存在 | 第43-44页 |
| 4.2.2 涉农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有待改进 | 第44-48页 |
| 4.2.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 第48-52页 |
| 第5章 美国、日本、台湾农村金融体制的主要模式及借鉴 | 第52-60页 |
| 5.1 美国、日本、台湾农村金融体制的不同模式 | 第52-56页 |
| 5.1.1 美国模式 | 第52-53页 |
| 5.1.2 日本模式 | 第53-55页 |
| 5.1.3 台湾模式 | 第55-56页 |
| 5.2 美国、日本、台湾农村金融体制模式的启示 | 第56-60页 |
| 5.2.1 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 | 第56-57页 |
| 5.2.2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参与 | 第57页 |
| 5.2.3 农村合作组织的规范化有利于金融体制的完善 | 第57页 |
| 5.2.4 完善的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发展 | 第57-60页 |
| 第6章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建议 | 第60-68页 |
| 6.1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 第61-62页 |
| 6.1.1 以专业化服务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 第61-62页 |
| 6.1.2 加强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的参与度 | 第62页 |
| 6.2 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和产品类型 | 第62-65页 |
| 6.2.1 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创新 | 第62-63页 |
| 6.2.2 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抵押新模式 | 第63-64页 |
| 6.2.3 鼓励农村证券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64-65页 |
| 6.3 着力改善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第65-68页 |
| 6.3.1 加强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 第65页 |
| 6.3.2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65页 |
| 6.3.3 打造农村金融发展诚信环境 | 第65-68页 |
| 结束 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