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磁性有序介孔材料对水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去除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1.1 前言第16-21页
        1.1.1 抗生素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第16-18页
        1.1.2 抗生素的去除第18-20页
        1.1.3 四环素类抗生素第20-21页
    1.2 介孔材料及介孔碳材料第21-23页
    1.3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方法第23-25页
        1.3.1 硬模板法第23-24页
        1.3.2 软模板法第24-25页
    1.4 介孔碳材料的孔径调节第25-27页
    1.5 磁性介孔材料第27-28页
        1.5.1 核壳型介孔材料第27页
        1.5.2 负载型介孔材料第27-28页
    1.6 介孔碳材料在吸附领域的应用研究第28-32页
        1.6.1 有机化合物第29页
        1.6.2 重金属离子第29-30页
        1.6.3 气体捕捉与分离第30-31页
        1.6.4 海水淡化第31-32页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40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4-35页
    2.3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第35-36页
        2.3.1 酚醛树脂预聚体的制备第35页
        2.3.2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第35-36页
        2.3.3 磁性介孔碳材料的合成第36页
    2.4 介孔碳材料的表征第36-37页
        2.4.1 磁性介孔碳材料的表征第36-37页
        2.4.2 等电点的测定第37页
        2.4.3 米诺环素浓度的测定方法第37页
    2.5 米诺环素的吸附第37-40页
        2.5.1 吸附实验第37-38页
        2.5.2 吸附动力学第38页
        2.5.3 吸附等温线第38页
        2.5.4 循环实验第38-40页
第三章 介孔碳材料的表征第40-50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介孔碳孔径调节第40-41页
    3.3 介孔碳材料的表征第41-49页
        3.3.1 表面形态分析第41-42页
        3.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42-44页
        3.3.3 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分析第44-45页
        3.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45-46页
        3.3.5 表面元素分析第46-47页
        3.3.6 热重分析第47-48页
        3.3.7 磁性(VSM)分析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介孔碳材料对米诺环素的吸附性能研究第50-62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介孔碳材料吸附米诺环素的影响因素研究第50-55页
        4.2.1 最佳孔径尺寸和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第50-51页
        4.2.2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4.2.3 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2-54页
        4.2.4 天然有机物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4.3 循环再生实验第55页
    4.4 介孔碳吸附米诺环素的影响因素优化第55-60页
        4.4.1 吸附过程实验设计以及结果第56-57页
        4.4.2 吸附实验模型精确性验证第57-60页
        4.4.3 吸附实验模型优化结果验证第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介孔碳材料对米诺环素的吸附模型研究第62-72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吸附动力学分析第62-65页
    5.3 吸附等温线分析第65-68页
    5.4 吸附热力学分析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六章 不同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介孔碳材料上的吸附第72-84页
    6.1 引言第72页
    6.2 不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效果比较第72-76页
        6.2.1 实验方法第72页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2-76页
    6.3 吸附动力学及QSPR模型分析第76-82页
        6.3.1 吸附动力学分析第76-80页
        6.3.2 QSPR模型分析第80-82页
    6.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7.1 结论第84-85页
    7.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6页
致谢第96-98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8-100页
附件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组工作介入家长陪读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以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为例
下一篇:社会工作介入小学生学习压力问题研究--以巴音胡舒第四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