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冷战视域下的中国“十七年”反特电影(1949-1966)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第10-15页
        1.1.1 冷战第11-13页
        1.1.2 “十七年”第13-14页
        1.1.3 “反特电影”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冷战与“十七年”时期反特电影的起源与生成第20-37页
    2.1 中国反特电影产生时期的冷战格局第20-25页
        2.1.1 一触即发——东西方阵营的对垒第20-22页
        2.1.2 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反攻大陆的蒋介石政权第22-23页
        2.1.3 腹背受敌——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第23-25页
    2.2 政治至上——直接作用于中国反特电影的电影政策第25-30页
        2.2.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政策第25-27页
        2.2.2 五十年代的电影政策第27-28页
        2.2.3 六十年代的电影政策第28-30页
    2.3 “十七年”时期反特电影对东西方阵营文化作品的借鉴第30-37页
        2.3.1 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化作品第30-32页
        2.3.2 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文化作品第32-37页
第三章 冷战与“十七年”反特电影的叙事特性第37-47页
    3.1 战争的隐性表达与民族主义的彰显第37-39页
        3.1.1 无形的战场: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反特第37-38页
        3.1.2 以影像的方式建构民众对政权的认同与信心第38-39页
    3.2 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第39-44页
        3.2.1 情节结构以冲突为核心第39-41页
        3.2.2 复杂化成熟化的叙事模式第41-42页
        3.2.3 二元对立的符号解读——以《人民的巨掌》为例第42-44页
    3.3 反特电影中的集体组织第44-47页
        3.3.1 反特电影中的正方组织第44-45页
        3.3.2 反特电影中的敌方组织第45-47页
第四章 冷战与“十七年”反特电影的类型风格第47-60页
    4.1 深具政治寓意的人物设置第47-50页
        4.1.1 正方阵营中的代表: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第47-48页
        4.1.2 经典化的女特务:突破传统禁区的表达第48-50页
    4.2 反特电影中的一抹亮色:娱乐与爱情因素的初现第50-55页
        4.2.1 以多种样式呈现的娱乐因素第50-53页
        4.2.2 电影创作中如履薄冰的爱情因素第53-55页
    4.3 反特电影中悬疑感的营造第55-60页
        4.3.1 通过隐藏人物视角来制造悬念第55-56页
        4.3.2 惊疑的产生:被人为打断的故事进程第56页
        4.3.3 通过视听语言营造悬疑的气氛第56-60页
结语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十七年”时期中国反特电影目录第66-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史研究2000—2016年
下一篇:T公司IPTV项目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