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信誉系统概述 | 第14-18页 |
1.2.1 信任定义及特征 | 第14-16页 |
1.2.2 信誉定义及特征 | 第16页 |
1.2.3 信誉系统架构 | 第16-18页 |
1.3 问题分析 | 第18-22页 |
1.3.1 安全性问题 | 第18-21页 |
1.3.2 隐私保护问题 | 第21-22页 |
1.4 信誉系统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30页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第32-44页 |
2.1 隐私保护技术简介 | 第32-38页 |
2.1.1 隐私保护基本概念 | 第32页 |
2.1.2 隐私保护的主要方法 | 第32-35页 |
2.1.3 信誉系统的隐私保护技术 | 第35-36页 |
2.1.4 隐私保护的技术指标 | 第36-38页 |
2.2 密码学工具 | 第38-43页 |
2.2.1 双线性对映射 | 第38页 |
2.2.2 复杂性假设 | 第38页 |
2.2.3 北特承诺 | 第38-39页 |
2.2.4 盲签名 | 第39-40页 |
2.2.5 CL签名 | 第40页 |
2.2.6 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 | 第40-41页 |
2.2.7 伪随机函数 | 第41-42页 |
2.2.8 动态累加器 | 第42页 |
2.2.9 Feldman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 | 第42-43页 |
2.2.10 可验证加密 | 第43页 |
2.2.11 Bilinear ElGamal加密系统 | 第43页 |
2.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可信TTP信誉系统的隐私安全机制 | 第44-66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研究目标 | 第45页 |
3.3 总体概述 | 第45-48页 |
3.3.1 假定条件 | 第45-46页 |
3.3.2 参与方 | 第46页 |
3.3.3 总体设计思想 | 第46-47页 |
3.3.4 总体流程结构 | 第47-48页 |
3.4 安全模型 | 第48-53页 |
3.4.1 一般性安全定义 | 第48-50页 |
3.4.2 形式化安全定义 | 第50-53页 |
3.5 协议详细描述 | 第53-58页 |
3.5.1 初始化 | 第53页 |
3.5.2 评价证书容器提取协议 | 第53-54页 |
3.5.3 评价证书生成协议 | 第54-55页 |
3.5.4 被评价证书生成协议 | 第55页 |
3.5.5 信誉评价验证协议 | 第55页 |
3.5.6 信誉值更新协议 | 第55-56页 |
3.5.7 安全攻击的识别 | 第56-57页 |
3.5.8 信誉值展示 | 第57-58页 |
3.6 协议分析 | 第58-62页 |
3.6.1 合理性分析 | 第58-59页 |
3.6.2 匿名性分析 | 第59-60页 |
3.6.3 安全性分析 | 第60-62页 |
3.7 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3.8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基于半可信TTP信誉系统的隐私安全机制 | 第66-83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研究目标 | 第66-67页 |
4.3 协议总体描述 | 第67-69页 |
4.3.1 假定条件 | 第67页 |
4.3.2 参与方 | 第67页 |
4.3.3 总体设计思想 | 第67-68页 |
4.3.4 协议总体流程结构 | 第68-69页 |
4.4 协议详细描述 | 第69-73页 |
4.4.1 初始化 | 第69页 |
4.4.2 评价身份生成器获取协议 | 第69-70页 |
4.4.3 信誉评价协议 | 第70-71页 |
4.4.4 识别恶意的评价信息 | 第71-72页 |
4.4.5 门限证书生成和验证流程 | 第72-73页 |
4.4.6 恶意节点身份自动门限泄漏 | 第73页 |
4.5 协议分析 | 第73-76页 |
4.5.1 匿名性分析 | 第73-74页 |
4.5.2 安全性分析 | 第74-76页 |
4.6 效率与对比分析 | 第76-78页 |
4.6.1 效率分析 | 第76-77页 |
4.6.2 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4.7 实验仿真与分析 | 第78-82页 |
4.7.1 实验环境设置 | 第78-81页 |
4.7.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4.8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分布式信誉系统的隐私安全机制 | 第83-104页 |
5.1 分布式信誉系统中的被评价者身份隐私安全机制 | 第83-94页 |
5.1.1 引言 | 第83页 |
5.1.2 研究目标 | 第83-84页 |
5.1.3 协议详细设计 | 第84-88页 |
5.1.4 协议分析 | 第88-90页 |
5.1.5 效率与对比分析 | 第90-92页 |
5.1.6 仿真分析 | 第92-94页 |
5.2 分布式信誉系统中的评价者身份隐私安全机制 | 第94-103页 |
5.2.1 引言 | 第94页 |
5.2.2 研究目标 | 第94-95页 |
5.2.3 协议详细设计 | 第95-100页 |
5.2.4 协议分析 | 第100-102页 |
5.2.5 效率与对比分析 | 第102-103页 |
5.3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4-10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