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15-27页 |
2.1 科学本质概念的界定 | 第15-20页 |
2.2 教育中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发展 | 第20-22页 |
2.2.1 科学本质融入教学的意义 | 第20-21页 |
2.2.2 科学本质融入教学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3 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 | 第22-23页 |
2.4 教科书中有关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研究 | 第23-27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7-30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30-32页 |
3.4 资料分析与处理 | 第32-35页 |
3.4.1 分析标准 | 第32-33页 |
3.4.2 资料处理 | 第33-34页 |
3.4.3 信度处理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68页 |
4.1 三套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 | 第35-58页 |
4.1.1 人教版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 | 第35-45页 |
4.1.2 苏教版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 | 第45-54页 |
4.1.3 鲁科版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 | 第54-58页 |
4.2 三套教科书对科学本质的整体呈现情况 | 第58-62页 |
4.3 三套教科书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的比较 | 第62-64页 |
4.4 讨论 | 第64-68页 |
4.4.1 对部分科学本质得分的解释及应用 | 第64-65页 |
4.4.2 与美国化学教科书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65-66页 |
4.4.3 结合教材内容对科学本质出现形式的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3页 |
5.1 结论 | 第68-70页 |
5.1.1 科学本质的分布情况 | 第68页 |
5.1.2 科学本质的表达程度 | 第68-69页 |
5.1.3 三套教科书科学本质体现情况的对比 | 第69页 |
5.1.4 三套教科书体现科学本质的形式 | 第69-70页 |
5.2 建议 | 第70-73页 |
5.2.1 对未来教材改进及编写的建议 | 第70页 |
5.2.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