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化学论文

基于科学本质视角的化学教科书中科学史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研究背景与动机第12-14页
    1.3 研究目的与问题第14-15页
第二章 文献探讨第15-27页
    2.1 科学本质概念的界定第15-20页
    2.2 教育中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发展第20-22页
        2.2.1 科学本质融入教学的意义第20-21页
        2.2.2 科学本质融入教学的发展历程第21-22页
    2.3 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第22-23页
    2.4 教科书中有关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研究第23-27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7-35页
    3.1 研究方法第27页
    3.2 研究对象第27-30页
    3.3 研究工具第30-32页
    3.4 资料分析与处理第32-35页
        3.4.1 分析标准第32-33页
        3.4.2 资料处理第33-34页
        3.4.3 信度处理第34-35页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第35-68页
    4.1 三套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第35-58页
        4.1.1 人教版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第35-45页
        4.1.2 苏教版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第45-54页
        4.1.3 鲁科版教科书对选定科学史的科学本质评分情况第54-58页
    4.2 三套教科书对科学本质的整体呈现情况第58-62页
    4.3 三套教科书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的比较第62-64页
    4.4 讨论第64-68页
        4.4.1 对部分科学本质得分的解释及应用第64-65页
        4.4.2 与美国化学教科书分析结果的比较第65-66页
        4.4.3 结合教材内容对科学本质出现形式的讨论第66-6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8-73页
    5.1 结论第68-70页
        5.1.1 科学本质的分布情况第68页
        5.1.2 科学本质的表达程度第68-69页
        5.1.3 三套教科书科学本质体现情况的对比第69页
        5.1.4 三套教科书体现科学本质的形式第69-70页
    5.2 建议第70-73页
        5.2.1 对未来教材改进及编写的建议第70页
        5.2.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合素β1在细胞因子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下一篇:消退素D1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