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1.1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4-15页 |
1.1.2 氧化还原法 | 第15-16页 |
1.2 氧化石墨烯片层的分离方法 | 第16-22页 |
1.2.1 化学分离法 | 第16-19页 |
1.2.1.1 极性溶剂选择性沉淀法 | 第16-18页 |
1.2.1.2 pH选择性沉降法 | 第18-19页 |
1.2.2 物理分离法 | 第19-22页 |
1.2.2.1 液晶相分离法 | 第19-20页 |
1.2.2.2 离心分离法 | 第20-21页 |
1.2.2.3 膜过滤分离法 | 第21-22页 |
1.3 宏观石墨烯材料 | 第22-26页 |
1.3.1 一维石墨烯纤维 | 第23-24页 |
1.3.2 二维石墨烯纸/膜 | 第24-25页 |
1.3.3 三维石墨烯海绵 | 第25-26页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9页 |
第二章 可控片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片层尺寸与三维石墨烯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39-68页 |
2.1 引言 | 第39-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7页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1-42页 |
2.2.2 可控片层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42-44页 |
2.2.2.1 氧化 | 第43页 |
2.2.2.2 尺寸分离 | 第43-44页 |
2.2.2.3 剥离 | 第44页 |
2.2.3 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和氧化石墨烯纸的制备 | 第44页 |
2.2.4 三维石墨烯海绵的制备 | 第44页 |
2.2.5 以三维石墨烯为载体负载金属铂的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45页 |
2.2.6 4-NP与4-AP标准溶液的紫外光谱 | 第45页 |
2.2.7 表征 | 第45-47页 |
2.2.7.1 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 | 第45-46页 |
2.2.7.2 X-射线衍射粉末仪(XRD) | 第46页 |
2.2.7.3 拉曼光谱(Raman) | 第46页 |
2.2.7.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6页 |
2.2.7.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6-47页 |
2.2.7.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 第47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47-62页 |
2.3.1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三维石墨烯材料结构的影响 | 第47-60页 |
2.3.1.1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氧化石墨烯分散程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2.3.1.2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氧化石墨烯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0-53页 |
2.3.1.3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氧化石墨烯堆叠行为的影响 | 第53-57页 |
2.3.1.4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三维石墨烯海绵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1.5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三维石墨烯海绵微观孔结构的影响 | 第58-60页 |
2.3.2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2.3.2.1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金属颗粒大小的影响 | 第61页 |
2.3.2.2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金属负载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三章 可控片层氧化石墨烯液晶态的制备及其有序性与三维石墨烯结构和机械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68-87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69-70页 |
3.2.2 三维石墨烯材料的制备 | 第70页 |
3.2.2.1 可控大片层氧化石墨烯液晶态的制备 | 第70页 |
3.2.2.2 三维石墨烯海绵和三维石墨烯弹性海绵的制备 | 第70页 |
3.2.3 三维石墨烯材料的表征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3.3.1 低浓度液晶态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形成 | 第70-74页 |
3.3.2 氧化石墨烯气凝胶的有序结构 | 第74-76页 |
3.3.3 三维石墨烯海绵的有序结构 | 第76-78页 |
3.3.4 三维石墨烯海绵的弹性性质 | 第78-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4.1 总结 | 第87-88页 |
4.2 不足 | 第88页 |
4.3 展望 | 第88-89页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