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树枝状介孔纳米球的绿色合成及其催化反应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3-35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背景第13-16页
        1.2.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第14-15页
        1.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机理第15-16页
    1.3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第16-27页
        1.3.1 微乳液体系合成法第17-20页
        1.3.2 两相体系合成法第20-25页
        1.3.3 可控强/弱自组装相互作用合成法第25-27页
    1.4 树枝状介孔硅球的应用第27-30页
        1.4.1 金属负载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第27-29页
        1.4.2 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第29-30页
        1.4.3 其他方面的应用第30页
    1.5 含钛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背景第30-32页
    1.6 本课题研究目标与创新第32-35页
        1.6.1 研究目标第32页
        1.6.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3页
        1.6.4 该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33-35页
第二章 共表面活性剂合成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第35-44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表征手段第35-37页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5页
        2.2.2 透射电镜(TEM)第35-36页
        2.2.3 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布(BET)第36页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36页
        2.2.5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第36页
        2.2.6 热重分析(TG)第36页
        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第36-37页
        2.2.8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7页
        2.2.9 气相色谱仪(GC)第37页
    2.3 实验部分第37-39页
        2.3.1 试剂第37-38页
        2.3.2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第38-3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9-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共表面活性剂法合成含钛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第44-62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47页
        3.2.1 树枝状含钛介孔二氧化硅球的制备第45-46页
        3.2.2 树枝状含钛介孔二氧化硅球的后处理第46页
        3.2.3 Ti-MCM-41的制备第46-47页
        3.2.4 单表面活性剂制备含钛介孔二氧化硅球第4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7-61页
        3.3.1 不同链长的共表面活性剂对合成树枝状含钛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构的影响第47-52页
        3.3.2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反应活性第52-54页
        3.3.3 烷基化后的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反应性能第54-56页
        3.3.4 单表面活性剂合成的介孔硅球的性能第56-58页
        3.3.5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循环反应第58-60页
        3.3.6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形成机理研究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无碱法制备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第62-73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64页
        4.2.1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球的无碱法制备第62-63页
        4.2.2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氨基功能化第63页
        4.2.3 以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负载Ag第63-64页
        4.2.4 MCM-41的合成、功能化及负载第64页
        4.2.5 苯甲醇的氧化反应第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72页
        4.3.1 不同链长的共表面活性剂对无碱法合成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构的影响第64-68页
        4.3.2 以无碱法合成DMSNs制备的催化剂的性能研究第68-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73-75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链脂肪酸在超临界水中的水热气化反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尺寸可控氧化石墨烯片层的三维宏观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