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1.1 自我损耗的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1.1.1 自我损耗概念 | 第13页 |
| 1.1.2 自我损耗的理论解释 | 第13-15页 |
| 1.1.3 自我损耗的研究范式 | 第15-16页 |
| 1.1.4 产生自我损耗的方法 | 第16-17页 |
| 1.1.5 自我损耗后效 | 第17-18页 |
| 1.1.6 自我损耗后效的缓解 | 第18-20页 |
| 1.2 道德认同的综述 | 第20-22页 |
| 1.2.1 道德认同及其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1.2.2 道德认同与自我损耗的关系 | 第21-22页 |
| 1.3 不道德行为的综述 | 第22-25页 |
| 1.3.1 不道德行为及其测量 | 第22页 |
| 1.3.2 不道德行为与自我损耗的关系 | 第22-23页 |
| 1.3.3 不道德行为与道德认同的关系 | 第23-25页 |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 2.1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 2.2 研究概览 | 第26页 |
| 2.3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 3 研究一 | 第27-33页 |
|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27页 |
| 3.2 被试 | 第27页 |
| 3.3 研究任务及材料 | 第27-29页 |
| 3.3.1 状态自我损耗量表 | 第27-28页 |
| 3.3.2 道德认同量表 | 第28页 |
| 3.3.3 道德觉知量表 | 第28页 |
| 3.3.4 不道德行为决策量表 | 第28-29页 |
| 3.4 研究步骤 | 第29页 |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3.5.1 状态自我损耗、道德认同、道德觉知与不道德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 3.5.2 状态自我损耗、道德认同、道德觉知对不道德行为预测的回归分析 | 第30页 |
| 3.5.3 状态自我损耗对不道德行为影响中道德认同中介效应分析 | 第30-32页 |
| 3.6 讨论 | 第32-33页 |
| 4 研究二 | 第33-41页 |
| 4.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33页 |
| 4.2 被试 | 第33页 |
| 4.3 研究设计 | 第33-34页 |
| 4.4 研究任务及材料 | 第34-36页 |
| 4.4.1 自我损耗操纵任务 | 第34页 |
| 4.4.2 道德认同操纵任务 | 第34-35页 |
| 4.4.3 不道德行为的测量 | 第35页 |
| 4.4.4 其他可能相关变量的测量 | 第35-36页 |
| 4.5 研究步骤 | 第36-37页 |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4.6.1 损耗操纵的检查 | 第37-38页 |
| 4.6.2 道德认同启动缓解自我损耗产生的不道德行为 | 第38-39页 |
| 4.6.3 额外变量的排除 | 第39页 |
| 4.7 讨论 | 第39-41页 |
| 5 总讨论 | 第41-45页 |
| 5.1 自我损耗对不道德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41页 |
| 5.2 道德认同在自我损耗对不道德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 5.3 道德认同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对不道德行为的增强作用 | 第42-43页 |
| 5.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43-44页 |
| 5.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 6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 附录 | 第54-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