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福建柏论文

福建柏优树子代苗期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摘要第7-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1 前言第17-22页
    1.1 简介第17-18页
        1.1.1 生物学特性及分布第17页
        1.1.2 应用价值第17-18页
    1.2 遗传变异研究第18-19页
        1.2.1 遗传变异研究第18页
        1.2.2 其他植物遗传变异研究第18-19页
    1.3 分子标记概述第19-20页
        1.3.1 分子标记与种质资源第19-20页
        1.3.2 ISSR分子标记第20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0-22页
        1.4.1 优树子代苗期试验第20页
        1.4.2 优树子代ISSR分子标记第20-22页
2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2-26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2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22页
        2.1.2 材料来源第22页
    2.2 统计与分析方法第22-24页
        2.2.1 遗传变异第22-23页
        2.2.2 遗传多样性第23-24页
    2.3 遗传变异各指标测定第24页
        2.3.1 生长量与生物量指标试验方法第24页
        2.3.2 根系指标试验方法第24页
        2.3.3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第24页
    2.4 遗传多样性试验方法第24-26页
        2.4.1 DNA的提取与检测第24-25页
        2.4.2 ISSR-PCR反应体系与程序第25页
        2.4.3 引物筛选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54页
    3.1 优树子代苗期遗传变异研究第26-42页
        3.1.1 生长量与生物量比较分析第26-31页
        3.1.2 根系性状的比较分析第31-33页
        3.1.3 生理指标比较分析第33-36页
        3.1.4 地理变异规律第36-38页
        3.1.5 聚类分析第38-39页
        3.1.6 优良家系的选择第39-42页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2-54页
        3.2.1 引物及退火温度的筛选第44页
        3.2.2 ISSR - PCR扩增效果第44-46页
        3.2.3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6-51页
        3.2.4 指纹图谱构建第51-52页
        3.2.5 聚类分析第52-5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4-58页
    4.1 结论第54-55页
        4.1.1 遗传变异第54页
        4.1.2 遗传多样性第54-55页
    4.2 讨论第55-58页
        4.2.1 遗传变异第55-56页
        4.2.2 遗传多样性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表录第64-71页
图录第71-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花岗岩区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及景观格局优化
下一篇:施肥对两种决明属牧草农艺性状和土壤可溶性氮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