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柏优树子代苗期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摘要 | 第7-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1 前言 | 第17-22页 |
1.1 简介 | 第17-18页 |
1.1.1 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第17页 |
1.1.2 应用价值 | 第17-18页 |
1.2 遗传变异研究 | 第18-19页 |
1.2.1 遗传变异研究 | 第18页 |
1.2.2 其他植物遗传变异研究 | 第18-19页 |
1.3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9-20页 |
1.3.1 分子标记与种质资源 | 第19-20页 |
1.3.2 ISSR分子标记 | 第20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优树子代苗期试验 | 第20页 |
1.4.2 优树子代ISSR分子标记 | 第20-22页 |
2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2.1.2 材料来源 | 第22页 |
2.2 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2.1 遗传变异 | 第22-23页 |
2.2.2 遗传多样性 | 第23-24页 |
2.3 遗传变异各指标测定 | 第24页 |
2.3.1 生长量与生物量指标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3.2 根系指标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3.3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4 遗传多样性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4.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4-25页 |
2.4.2 ISSR-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 第25页 |
2.4.3 引物筛选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54页 |
3.1 优树子代苗期遗传变异研究 | 第26-42页 |
3.1.1 生长量与生物量比较分析 | 第26-31页 |
3.1.2 根系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3.1.3 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 第33-36页 |
3.1.4 地理变异规律 | 第36-38页 |
3.1.5 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3.1.6 优良家系的选择 | 第39-42页 |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2-54页 |
3.2.1 引物及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44页 |
3.2.2 ISSR - PCR扩增效果 | 第44-46页 |
3.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6-51页 |
3.2.4 指纹图谱构建 | 第51-52页 |
3.2.5 聚类分析 | 第52-5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4-58页 |
4.1 结论 | 第54-55页 |
4.1.1 遗传变异 | 第54页 |
4.1.2 遗传多样性 | 第54-55页 |
4.2 讨论 | 第55-58页 |
4.2.1 遗传变异 | 第55-56页 |
4.2.2 遗传多样性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表录 | 第64-71页 |
图录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