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城市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12页 |
1.2.2 城市中压配电网风险评估 | 第12-13页 |
1.2.3 城市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城市中压配电网规划评估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 | 第16-2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 第16-17页 |
2.2.1 PCA基本概念和意义 | 第16页 |
2.2.2 PCA原理简介 | 第16-17页 |
2.3 中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 | 第17-18页 |
2.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可靠性评估模型 | 第18-21页 |
2.4.1 构造标准化指标矩阵 | 第18-19页 |
2.4.2 计算各可靠性指标权重 | 第19-21页 |
2.4.3 构建中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函数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基元接线构建配电网接线方式的综合评估 | 第22-34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基于基元接线原理构建配电网接线模型 | 第22-26页 |
3.2.1 基元接线原理 | 第22-23页 |
3.2.2 基元接线构建接线方式的模型 | 第23-24页 |
3.2.3 城市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规则库 | 第24页 |
3.2.4 基于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选择模型的软件平台 | 第24-26页 |
3.3 计及风险的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评估决策 | 第26-33页 |
3.3.1 风险评估概述 | 第26-27页 |
3.3.2 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风险评估指标 | 第27-30页 |
3.3.3 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可靠性评估指标 | 第30-31页 |
3.3.4 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经济性评估指标 | 第31页 |
3.3.5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隶属度函数 | 第31-33页 |
3.3.6 城市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综合评估模型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计及风险的城市中压配电网规划评估 | 第34-46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中压配电网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4.2.1 规划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4页 |
4.2.2 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 第34-35页 |
4.3 中压配电网网架风险性评估 | 第35-39页 |
4.3.1 城市中压配电网网架风险评估指标 | 第35-36页 |
4.3.2 城市中压配电网网架风险评估指标定级 | 第36-37页 |
4.3.3 城市中压配电网网架风险值计算 | 第37-39页 |
4.4 中压配电网协调性评估 | 第39-42页 |
4.4.1 容载比合理度 | 第40页 |
4.4.2 负载均衡度 | 第40-42页 |
4.5 中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 | 第42页 |
4.6 中压配电网经济性评估 | 第42-44页 |
4.6.1 运行经济性 | 第43页 |
4.6.2 建设经济性 | 第43-44页 |
4.7 中压配电网规划方案评估实施步骤 | 第4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 | 第46-62页 |
5.1 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压配电网情况概述 | 第46-47页 |
5.1.1 整体布局简介 | 第46页 |
5.1.2 区域内电网概况 | 第46-47页 |
5.1.3 经开区电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页 |
5.2 经开区中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分析 | 第47-52页 |
5.2.1 经开区各供电分区划分 | 第47-49页 |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经开区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49-52页 |
5.3 基元接线构建配电网接线方式评估决策实例分析 | 第52-55页 |
5.3.1 基于选择模型及软件的规划区接线方式确定 | 第52-53页 |
5.3.2 计及风险的规划区配电网接线方式评估决策 | 第53-55页 |
5.4 经开区计及风险的配电网规划方案评估决策实例分析 | 第55-61页 |
5.4.1 经开区城市中压配电网规划方案 | 第55-58页 |
5.4.2 规划方案评估 | 第58-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