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残留形态 | 第13-15页 |
1.2.1 残留形态的分级 | 第13-14页 |
1.2.2 残留形态间的转化 | 第14-15页 |
1.3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结合态残留 | 第15-16页 |
1.4 土壤粒径分级 | 第16-18页 |
1.4.1 土壤粒径分级标准及方法 | 第16-17页 |
1.4.2 土壤粒径组分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 土壤中的黑炭 | 第18-19页 |
1.5.1 土壤中黑炭的来源 | 第18页 |
1.5.2 黑炭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18-19页 |
1.6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19-20页 |
1.7 问题与展望 | 第20-21页 |
1.8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PAHs在士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 | 第22-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3 各粒径组分中芘的形态测定 | 第24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2.2.1 原土中芘的形态分布 | 第25页 |
2.2.2 土壤各粒径组分中芘的形态分布 | 第25-27页 |
2.2.3 芘各形态残留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分布 | 第27-29页 |
2.2.4 土壤各粒径组分中芘可提取态残留 | 第29-30页 |
2.3 结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黑炭对土壤中PAHs形态的影响 | 第32-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污染土样制备 | 第32-33页 |
3.1.3 不同黑炭含量土壤中PAHs形态分析 | 第3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3.2.1 添加黑炭土壤中PAHs的形态分级 | 第33-40页 |
3.2.2 黑炭对土壤中PAHs有效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添加黑炭土壤中PAHs的形态转化 | 第41-42页 |
3.3 结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PAHs结合态残留释放的影响 | 第44-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4.1.2 供试土样制备 | 第44-45页 |
4.1.3 土壤中菲结合态残留的释放 | 第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4.2.1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原土中菲结合态残留释放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添加黑炭土壤中菲结合态残留释放的影响 | 第46-49页 |
4.3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总结 | 第50-51页 |
5.2 创新点 | 第51页 |
5.3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