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银川盆地土地变化生态效应时空差异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3.1 土地利用变化第12-13页
        1.3.2 生态效应第13-14页
        1.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研究区概况第17-21页
        1.5.1 自然条件第18-19页
        1.5.2 社会经济条件第19-21页
第2章 数据处理与测评模型第21-35页
    2.1 数据来源第21页
    2.2 数据处理第21-27页
        2.2.1 TM分类类别划分第23-26页
        2.2.2 分类方法——Kohonen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第26-27页
        2.2.3 精度检验第27页
    2.3 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模型第27-28页
    2.4 植被净第一生产力、价值量测评模型第28-29页
    2.5 固碳释氧物质量、价值量测评模型第29-30页
    2.6 防风固沙物质量、价值量测评模型第30页
    2.7 保水物质量、价值量测评模型第30-32页
        2.7.1 森林保水物质量、价值量测评第30-31页
        2.7.2 农田保水物质量、价值量测评第31-32页
    2.8 正交多项式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第32-35页
第3章 银川盆地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第35-43页
    3.1 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第36-38页
    3.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第38-40页
        3.2.1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第38-39页
        3.2.2 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第39-40页
    3.3 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第40-41页
    3.4 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变化第41-43页
第4章 银川盆地土地变化生态效应测评与分析第43-69页
    4.1 粮食生产价值功能测评第43-47页
        4.1.1 粮食生产物质量测评分析第43-45页
        4.1.2 粮食生产物价值量测评分析第45-47页
    4.2 净植被第一生产力价值功能测评第47-54页
        4.2.1 植被NPP生物量测评分析第48-51页
        4.2.2 植被NPP价值量测评分析第51-54页
    4.3 固碳释氧价值功能测评第54-58页
        4.3.1 固碳释氧物质量测评分析第54-55页
        4.3.2 固碳释氧价值量测评分析第55-58页
    4.4 保水价值功能测评第58-62页
        4.4.1 保水物质量测评分析第58-60页
        4.4.2 保水价值量测评分析第60-62页
    4.5 防风固沙价值功能测评第62-65页
        4.5.1 防风固沙物质量测评分析第62-64页
        4.5.2 防风固沙价值量测评分析第64-65页
    4.6 银川盆地生态效应综合测评第65-69页
        4.6.1 银川盆地生态效应综合测评模型第65页
        4.6.2 银川盆地生态效应综合测评分析第65-69页
第5章 银川盆地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分析第69-81页
    5.1 粮食生产与净植被第一生产力第69-71页
    5.2 粮食生产与防风固沙第71-73页
    5.3 粮食生产与保水第73-75页
    5.4 净植被第一生产力与防风固沙第75-77页
    5.5 净植被第一生产力与保水第77-78页
    5.6 防风固沙与保水第78-81页
第6章 结论与讨论第81-85页
    6.1 结论第81-83页
    6.2 特色与创新第83页
    6.3 讨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濒危植物生境适宜性评价--以秃杉为例
下一篇:基于遥感的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及其生物物理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