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偏至之性”说对中国古代性格理论的意义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第一章 情性论的“偏至之性”说 | 第13-27页 |
| 第一节 情性论共性探讨 | 第13-15页 |
| 第二节 刘劭的情性论 | 第15-27页 |
| 一 刘劭与《人物志》 | 第15-16页 |
| 二 情性必通过外在特征显现 | 第16-17页 |
| 三 “偏至之性”的滥觞 | 第17-22页 |
| 四 刘劭情性论的艺术影响 | 第22-27页 |
| 第二章 情性论到性格论的流变 | 第27-41页 |
| 第一节 小说中“偏至之性”端倪——《世说新语》 | 第28-34页 |
| 一 《世说新语》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二 《世说新语》中人物的偏至之性 | 第29-34页 |
| 第二节 《世说新语》与性格理论 | 第34-38页 |
| 一 《世说新语》中情性内涵 | 第34-35页 |
| 二 刘辰翁评点性格论 | 第35-38页 |
| 第三节 性格论发展的晚明背景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金圣叹评《水浒》性格理论 | 第41-55页 |
| 第一节 金评《水浒》人物概论 | 第41-46页 |
| 一 草莽英雄偏至之性 | 第41-44页 |
| 二 宋江——无偏至之性 | 第44-46页 |
| 第二节 性格塑造原则“忠恕”观 | 第46-49页 |
| 一 “忠恕”观的方法之一——格物 | 第47-48页 |
| 二 “忠恕”观的方法之二——因缘生法 | 第48-49页 |
| 第三节 性格塑造方法论 | 第49-55页 |
| 一 人物外在言行塑造 | 第50-51页 |
| 二 相同环境下再现不同人物性格塑造 | 第51-53页 |
| 三 人物自身言行的对照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