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内科论文

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与期待值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1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7-19页
引言第19-22页
    1 研究背景第19-21页
        1.1 针灸效应特异性存在争议第19页
        1.2 期待效应是研究针灸非特异性效应的关键切入点第19-20页
        1.3 功能性肠病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是研究针灸期待值与临床疗效关系的良好载体第20-21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第一部分 针灸临床研究中期待值与疗效关系的系统评价第22-53页
    1 资料与方法第22-25页
        1.1 纳入标准第22-23页
            1.1.1 研究类型第22页
            1.1.2 研究对象第22页
            1.1.3 干预措施第22-23页
            1.1.4 结局指标第23页
        1.2 检索策略第23页
            1.2.1 检索数据库第23页
            1.2.2 检索词第23页
        1.3 资料提取第23-24页
            1.3.1 研究选择第23-24页
            1.3.2 数据的提取第24页
        1.4 研究质量评价第24-25页
        1.5 统计方法第25页
    2 结果第25-41页
        2.1 检索结果第25页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第25-26页
        2.3 排除文献概况第26页
        2.4 纳入研究的特征第26-40页
            2.4.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第26-27页
            2.4.2 纳入研究对象第27页
            2.4.3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第27页
            2.4.4 纳入研究疗效评价指标第27-28页
            2.4.5 针灸期待值评价方法第28-40页
        2.5 分析结果第40-41页
    3 讨论第41-52页
        3.1 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依据第41-42页
        3.2 针灸期待值与针灸临床疗效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第42-49页
        3.3 针灸期待值评价的时间节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第49-51页
        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第51-52页
    4 结语第52-53页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与期待值关系的研究第53-159页
    1 研究对象第53-57页
        1.1 受试者来源第53页
        1.2 功能性肠病患者的选择第53-57页
            1.2.1 功能性肠病诊断标准第53-55页
            1.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第55-56页
            1.2.3 剔除与脱落标准第56页
            1.2.4 剔除与脱落的处理第56页
            1.2.5 病例观察中止标准第56-57页
    2 研究方法第57-67页
        2.1 临床研究设计第57-58页
        2.2 研究流程图第58-59页
        2.3 样本量估算第59页
        2.4 治疗方法第59-62页
            2.4.1 分组及取穴第59页
            2.4.2 腧穴定位及操作第59-60页
            2.4.3 针刺及电针操作标准规范程序第60-61页
            2.4.4 疗程和观察周期第61-62页
            2.4.5 药物组治疗措施第62页
            2.4.6 合并用药情况第62页
        2.5 疗效观察指标第62-65页
            2.5.1 针灸期待值第62页
            2.5.2 一般项目第62-63页
            2.5.3 疗效指标第63-65页
        2.6 伦理审批与试验方案注册第65页
        2.7 统计分析第65-67页
            2.7.1 分析内容第65-66页
            2.7.2 分析方法第66-67页
        2.8 质量控制第67页
    3 研究结果第67-127页
        3.1 功能性便秘第67-97页
            3.1.1 基线期一般情况比较第67-75页
            3.1.2 基线期病情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第75-83页
            3.1.3 对针灸期待值水平影响关键因素分析第83-84页
            3.1.4 疗效指标分析第84-97页
        3.2 功能性腹泻第97-127页
            3.2.1 基线期一般情况比较第97-105页
            3.2.2 基线期病情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第105-114页
            3.2.3 对针灸期待值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第114页
            3.2.4 疗效指标分析第114-127页
    4 讨论第127-159页
        4.1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患者期待及其效应的认识第127-133页
            4.1.1 患者期待产生的临床效应是中医“形神合一”的具体体现第127-128页
            4.1.2 现代医学对患者期待及其效应的认识第128-130页
            4.1.3 现代医学对期待效应的机制研究第130-133页
        4.2 针灸期待值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研究是针灸效应研究的关键切入点第133-135页
            4.2.1 期待效应是非特异性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第133页
            4.2.2 针灸期待值与针灸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为针灸效应研究的重要内容第133-134页
            4.2.3 目前研究结果仍存争论,尚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第134-135页
        4.3 功能性肠病是研究针灸期待值与针灸临床疗效的良好疾病载体第135-137页
            4.3.1 功能性肠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第135页
            4.3.2 功能性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且采用安慰剂治疗有效第135-136页
            4.3.3 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功能性肠病疗效肯定第136-137页
        4.4 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是研究针灸期待值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重要手段第137-140页
            4.4.1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本研究重要手段第137-138页
            4.4.2 受试者的选择符合临床研究实际第138-139页
            4.4.3 科学选择临床疗效指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第139-140页
        4.5 关于针灸临床研究中针灸期待值的评价方法第140-145页
            4.5.1 目前针灸临床研究中期待值的评价方法第140-143页
            4.5.2 本研究针灸期待值评价方法的选择第143-144页
            4.5.3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第144-145页
        4.6 关于本研究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效应分析第145-148页
            4.6.1 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第145-146页
            4.6.2 针刺对功能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第146页
            4.6.3 针刺对功能性肠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第146-148页
        4.7 关于本研究影响针灸期待值水平相关因素的分析第148-153页
            4.7.1 基线期患者一般情况与针灸期待值的关系第148-151页
            4.7.2 基线期功能性肠病病情与针灸期待值的关系第151-153页
        4.8 关于本研究针灸期待值与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第153-159页
            4.8.1 针灸期待值和治疗后功能性肠病疗效指标的关系第153-155页
            4.8.2 针灸期待值和治疗后功能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第155-156页
            4.8.3 针灸期待值和治疗后功能性肠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关系第156-159页
结论第159-160页
问题与展望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6页
附件第176-190页
    附件1:检索策略第176-178页
    附件2:针灸期待值评价量表第178-179页
    附件3:排便日记卡第179-182页
        3.1 功能性肠病(便秘型)患者日记卡第179-181页
        3.2 功能性肠病(腹泻型)患者日记卡第181-182页
    附件4: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量表第182-183页
    附件5: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第183-186页
    附件6:心理状态评估量表第186-188页
        5.1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第186-187页
        5.2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第187-188页
    附件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88-190页
        6.1 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88-189页
        6.2 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股四头肌有限元模型的推拿揉法生物力学参数研究
下一篇:电针控瘤效应的miR-409-5p靶向抑制TGF-β1分子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