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路径研究--以陕西省周至县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 別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第10-12页
        1.1.1 缘起第10-11页
        1.1.2 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0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20页
        1.3.3 小结第20页
    1.4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与方法第20-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3 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二章 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管制与城镇化发展第23-32页
    2.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第23-27页
        2.1.1 概念第23页
        2.1.2 内涵第23-26页
        2.1.3 特征第26-27页
    2.2 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的意义第27-29页
        2.2.1 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第27-28页
        2.2.2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第28页
        2.2.3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第28-29页
        2.2.4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第29页
    2.3 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第29-30页
        2.3.1 城镇化发展要严格控制在允许或适宜建设的范围内第29-30页
        2.3.2 城镇化发展要控制在与区域生态功能相协调的方向内第30页
        2.3.3 城镇化发展的规模要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第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第32-43页
    3.1 生态保护是前提,形成城镇化的外部环境第32-34页
        3.1.1 生态保护对城镇化发展有限制作用第33页
        3.1.2 生态补偿的“杠杆”第33页
        3.1.3 生态功能区的转型发展第33-34页
    3.2 人口转移是根本,产生城镇化推动力第34-36页
        3.2.1 “增收”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第34-35页
        3.2.2 移民搬迁工程的助推第35-36页
        3.2.3 异地城镇化人口的反乡贡献作用第36页
    3.3 特色产业发展是支撑,提供城镇化的驱动力第36-41页
        3.3.1 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强心针”第36-38页
        3.3.2 旅游业及服务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第38-39页
        3.3.4 现代农业发展解放了劳动力第39-41页
    3.4 政策制度改革是引导,加速城镇化进程第41-42页
        3.4.1 户籍制度改革加速人口转移第41页
        3.4.2 土地制度改革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第41页
        3.4.3 投融资机制改革是促进民生的主力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周至县城镇化发展路径第43-65页
    4.1 格局优化,严格空间管制第44-51页
        4.1.1 空间开发“点—线—面”总体格局第45页
        4.1.2 空间格局优化分区第45-51页
    4.2 明确方向,促进协调发展第51-57页
        4.2.1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健全体制,严格把关第51-53页
        4.2.2 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吸纳就业,以产兴城第53-57页
    4.3 限定规模,合理提升承载第57-62页
        4.3.1 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培养特色小城镇第57-60页
        4.3.2 交通动脉带动,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第60-61页
        4.3.3 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第61-62页
    4.4 传承文化,塑造地域特色第62-64页
        4.4.1 发挥优势,规划和宣传彰显特色第62页
        4.4.2 合理布局,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第62-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5.1 总结第65-66页
    5.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作者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第70-71页
    实践项目第70页
    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海省东部城镇群发展规划研究
下一篇:西峰东侧西127-板10砂带长8沉积特征及有利区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