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其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1.3 小结 | 第12-13页 |
第2章 论文的理论依据及目前的研究状况 | 第13-26页 |
2.1 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 第13-14页 |
2.1.1 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银行信贷风险的外在表征 | 第13-14页 |
2.2 我国贷款的风险分类方法 | 第14-15页 |
2.3 信贷风险的危害性简述 | 第15-17页 |
2.3.1 对银行自身发展的危害 | 第15-16页 |
2.3.2 对国家金融系统的危害 | 第16页 |
2.3.3 对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的危害 | 第16-17页 |
2.4 国际国内对信贷风险研究状况 | 第17-25页 |
2.4.1 国外信用风险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2.4.2 国内信用风险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Q农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42页 |
3.1 Q农行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2 Q支行现行风险管理机制概述 | 第27-28页 |
3.3 Q农行信贷资产状况 | 第28-30页 |
3.3.1 不良贷款余额、比重双高 | 第28-29页 |
3.3.2 不良贷款收回难度大 | 第29页 |
3.3.3 不良贷款中行业集中度较高 | 第29-30页 |
3.4 Q农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4.1 信用风险管理执行力度小 | 第30-31页 |
3.4.2 Q支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 第31-32页 |
3.4.3 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手段弱 | 第32-33页 |
3.5 Q支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 第33-42页 |
3.5.1 Q支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外因 | 第33-38页 |
3.5.2 Q支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内因 | 第38-42页 |
第4章 Q农行信贷风险量化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42-56页 |
4.1 Q农行信贷风险控制量化评价模型开发的必要性 | 第43-46页 |
4.2 Q面向信贷风险的Q农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6-52页 |
4.2.1 模糊评价模型概述 | 第46-48页 |
4.2.2 模糊评价模型使用指标的设置 | 第48-51页 |
4.2.3 模糊评价模型指标的权重设置 | 第51-52页 |
4.3 Q支行量化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 第52-56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系统的规则运算 | 第53-55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结果 | 第55-56页 |
第5章 健全Q农行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的建议 | 第56-61页 |
5.1 健全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架构及流程 | 第56-58页 |
5.1.1 健全信贷风险内控体系组织构成 | 第56-58页 |
5.1.2 加强科技支撑,健全信息化信贷运行系统 | 第58页 |
5.2 对全行信贷业务开展行业授信 | 第58-59页 |
5.2.1 开展行业授信理论依据 | 第58页 |
5.2.2 经济行业授信管理的进行策略 | 第58-59页 |
5.3 强化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 | 第59-60页 |
5.3.1 正确认识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作用 | 第59页 |
5.3.2 严格进行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的审核、评估与管理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优化Q农行外部金融生态的建议 | 第61-63页 |
6.1 强化社会信用体系 | 第61页 |
6.2 建立与当地政府的协调机制 | 第61-62页 |
6.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