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砂、石、土、渣材料论文--土论文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的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气泡混合轻质土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主要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第二章 试验方法第19-28页
    2.1 概述第19页
    2.2 试验材料第19-21页
        2.2.1 原料土第19-20页
        2.2.2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第20页
        2.2.3 轻质材料第20页
        2.2.4 固化剂第20-21页
    2.3 试样的制备和养护第21-22页
    2.4 试验方法第22-26页
        2.4.1 密度试验第22-23页
        2.4.2 渗透试验第23-24页
        2.4.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第24页
        2.4.4 三轴压缩试验第24-25页
        2.4.5 标准固结试验第25-26页
    2.5 试验的配合比设计第26-27页
        2.5.1 配合比设计控制第26页
        2.5.2 影响因素设计第26页
        2.5.3 配合比设计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物理性质第28-36页
    3.1 概述第28页
    3.2 密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第28-31页
        3.2.1 MSWI炉渣掺量对密度的影响第28-29页
        3.2.2 气泡掺量对密度的影响第29-30页
        3.2.3 含水量和水泥掺量对密度的影响第30页
        3.2.4 混合土的密度控制第30-31页
    3.3 渗透性考察与影响因素分析第31-34页
        3.3.1 MSWI炉渣掺量对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3.2 气泡掺量对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3.3.3 含水量和水泥掺量对渗透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3.4 渗透性与密度的相关性考察第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力学性质第36-56页
    4.1 概述第36页
    4.2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的强度及影响因素第36-44页
        4.2.1 强度发挥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6-39页
        4.2.2 应力应变关系及变形特性分析第39-44页
    4.3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抗剪强度特性第44-49页
        4.3.1 混合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和机理研究第44-45页
        4.3.2 混合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研究第45-47页
        4.3.3 三轴压缩试验应力应变关系第47-49页
    4.4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的固结压缩特性研究第49-54页
        4.4.1 分级荷载下混合土的沉降和变形研究第49-50页
        4.4.2 不同因素对固结压缩变形特性的影响第50-52页
        4.4.3 压缩指数和压缩模量的变化规律第52-53页
        4.4.4 混合土的压缩变形和时间的关系第53-54页
    4.5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破坏特征第54-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微观构造第56-67页
    5.1 概述第56页
    5.2 微观构造参数的定义第56-58页
        5.2.1 数字图像处理第56-57页
        5.2.2 微孔构造参数的定义第57-58页
    5.3 不同配合比对混合土微观构造性质的影响第58-59页
    5.4 微观构造对混合土的物理性质的影响第59-61页
        5.4.1 微观构造参数与混合土密度的相关性第59-60页
        5.4.2 微观构造参数与混合土渗透性能的相关性第60-61页
    5.5 微观构造与混合土的力学性质的相关性第61-64页
        5.5.1 微观构造参数与混合土抗压强度的相关性第61-62页
        5.5.2 微观构造参数与混合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相关性第62-63页
        5.5.3 微观构造参数与混合土变形模量的相关性第63-64页
    5.6 混合MSWI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的破坏机理第64-66页
        5.6.1 加载前后混合土的微孔分布第64-65页
        5.6.2 混合土微观构造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65-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图表目录第71-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织物增强混凝土叠合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级配碎石路面基层材料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