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青岛地铁发展 | 第10-11页 |
1.1.2 典型地下水引起的事故 | 第11-12页 |
1.2 防排水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涌水量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渗流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3 外水压力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4 限量排水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地下水渗流理论 | 第18-22页 |
2.1 地下水渗流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2.1.1 达西定律 | 第18-19页 |
2.2 岩体在裂隙状态下的地下水渗流理论 | 第19-21页 |
2.2.1 裂隙介质中地下水的渗流规律 | 第19-21页 |
2.2.2 离散性裂隙网络介质模型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典型浅埋暗挖隧道防水及监测 | 第22-46页 |
3.1 青岛水文地质简介 | 第22-23页 |
3.1.1 地下水基本类型 | 第22-23页 |
3.1.2 青岛地区地下水状况 | 第23页 |
3.2 工程概况简介 | 第23-30页 |
3.3 防排水设置 | 第30-33页 |
3.3.1 车站防排水设置 | 第30-33页 |
3.3.2 隧道区间防水设置 | 第33页 |
3.4 渗漏水病害产生及处理 | 第33-37页 |
3.4.1 渗漏水病害 | 第33-34页 |
3.4.2 渗漏水现象及成因初步分析 | 第34-35页 |
3.4.3 渗漏水处理 | 第35-37页 |
3.5 监测分析 | 第37-44页 |
3.5.1 监测设备及原理 | 第37-39页 |
3.5.2 监测结果记录分析 | 第39-42页 |
3.5.3 各位置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堵水限排型隧道区间设计 | 第46-68页 |
4.1 设计排水量的确定 | 第46-51页 |
4.1.1 渗流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4.1.2 涌水量计算分析 | 第48-50页 |
4.1.3 允许排水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4.2 注浆圈厚度确定 | 第51-56页 |
4.2.1 注浆圈厚度与隧道涌水量之间关系 | 第51页 |
4.2.2 注浆圈厚度模拟分析 | 第51-54页 |
4.2.3 不同注浆圈厚度下的衬砌内力以及安全系数 | 第54-56页 |
4.3 全封闭类型与堵水限排型水压力云图对比分析 | 第56页 |
4.4 二次衬砌施工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堵水限排方式初期支护下水压力的确定 | 第57-60页 |
4.5.1 衬砌外水压力与注浆堵水圈之间关系 | 第57-58页 |
4.5.2 衬砌外侧水压力与排水量之间关系 | 第58-59页 |
4.5.3 衬砌外水压力确定 | 第59-60页 |
4.6 具体防水措施设置 | 第60-66页 |
4.6.1 注浆堵水技术 | 第60-62页 |
4.6.2 初期支护混凝土喷射 | 第62-63页 |
4.6.3 防水层设置 | 第63-64页 |
4.6.4 施工缝处理 | 第64-65页 |
4.6.5 分区防水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8-70页 |
5.1.1 理论结论 | 第68-69页 |
5.1.2 数值分析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