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 第13-14页 |
1.2.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14页 |
1.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4页 |
1.2.4 微卫星DNA | 第14-15页 |
1.2.5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5-16页 |
1.2.6 DNA序列分析法 | 第16页 |
2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 | 第16-24页 |
2.1 线粒体 | 第16页 |
2.2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 | 第16-20页 |
2.2.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17-18页 |
2.2.2 tRNA基因 | 第18-19页 |
2.2.3 rRNA基因 | 第19页 |
2.2.4 非编码区 | 第19-20页 |
2.3 线粒体基因组在鱼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2.3.1 系统发育 | 第20-22页 |
2.3.2 分子系统地理学 | 第22-23页 |
2.3.3 保护生物学 | 第23-24页 |
3 裂腹鱼类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3.1 繁殖季节 | 第24-25页 |
3.2 产卵类型 | 第25页 |
3.3 繁殖力 | 第25-26页 |
3.4 早期发育 | 第26页 |
4 裸鲤属鱼类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5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松潘裸鲤和硬刺松潘裸鲤mtDNA全序列的初步研究 | 第29-41页 |
1 前言 | 第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 样品采集、组织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29-31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2.1.2 组织DNA提取 | 第29-30页 |
2.1.3 mtDNA全序列 PCR扩增 | 第30-31页 |
2.2 序列测定 | 第31页 |
2.3 序列分析 | 第31页 |
2.4 系统进化分析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3.1 PCR扩增结果 | 第32页 |
3.2 基因结构 | 第32-33页 |
3.3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33-37页 |
3.4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37-38页 |
3.5 系统发育关系 | 第38-41页 |
第三章 硬刺松潘裸鲤和松潘裸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 第41-74页 |
1 前言 | 第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2.2 实验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43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3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2.4.1 组织DNA提取 | 第43页 |
2.4.2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3-45页 |
2.4.3 PCR产物胶纯化回收 | 第45-46页 |
2.4.4 扩增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46页 |
2.4.5 转化 | 第46页 |
2.4.6 转化效果检测 | 第46页 |
2.4.7 测序 | 第46-47页 |
2.5 序列分析 | 第47页 |
3 结果 | 第47-70页 |
3.1 cytb基因 | 第47-54页 |
3.1.1 PCR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3.1.2 核苷酸碱基构成 | 第48-49页 |
3.1.3 遗传多样性 | 第49-50页 |
3.1.4 遗传距离 | 第50-52页 |
3.1.5 Tajima's D统计 | 第52页 |
3.1.6 系统发育关系 | 第52-54页 |
3.2 coI基因 | 第54-59页 |
3.2.1 PCR扩增结果 | 第54页 |
3.2.2 核苷酸碱基构成 | 第54-55页 |
3.2.3 遗传多样性 | 第55-56页 |
3.2.4 遗传距离 | 第56-57页 |
3.2.5 Tajima's D统计 | 第57-58页 |
3.2.6 系统发育关系 | 第58-59页 |
3.3 D-loop控制区 | 第59-65页 |
3.3.1 PCR扩增结果 | 第59-60页 |
3.3.2 核苷酸碱基构成 | 第60-61页 |
3.3.3 遗传多样性 | 第61-62页 |
3.3.4 遗传距离 | 第62-63页 |
3.3.5 Tajima's D统计 | 第63页 |
3.3.6 系统发育关系 | 第63-65页 |
3.4 cytb、coI基因和D-loop控制区联合分析 | 第65-70页 |
3.4.1 核苷酸碱基构成 | 第65-66页 |
3.4.2 遗传多样性 | 第66-67页 |
3.4.3 遗传距离 | 第67-68页 |
3.4.4 Tajima's D统计 | 第68-69页 |
3.4.5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4页 |
4.1 硬刺松潘裸鲤和松潘裸鲤的序列特征分析 | 第70-71页 |
4.2 硬刺松潘裸鲤和松潘裸鲤的分类地位的探讨 | 第71页 |
4.3 硬刺松潘裸鲤起源及进化的探讨 | 第71-72页 |
4.4 硬刺松潘裸鲤和松潘裸鲤濒危原因的探讨及其保护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硬刺松潘裸鲤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 第74-98页 |
1 前言 | 第7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2.1.1 野生硬刺松潘裸鲤 | 第74页 |
2.1.2 受精卵来源及日常管理 | 第74-7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75-77页 |
2.2.1 繁殖力 | 第75页 |
2.2.2 性腺组织性观察 | 第75页 |
2.2.3 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观察 | 第75-76页 |
2.2.4 耳石第一轮出现时间 | 第76页 |
2.2.5 繁殖期推算 | 第76-77页 |
3 结果 | 第77-90页 |
3.1 生长特征 | 第77-80页 |
3.1.1 体重与全长的关系 | 第77-79页 |
3.1.2 耳石日龄与全长的关系 | 第79页 |
3.1.3 耳石日龄与体重的关系 | 第79-80页 |
3.2 繁殖力 | 第80页 |
3.3 卵巢组织学观察 | 第80-81页 |
3.4 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 | 第81-85页 |
3.4.1 胚胎发育 | 第81-82页 |
3.4.2 仔鱼发育 | 第82-83页 |
3.4.3 仔鱼卵黄吸收 | 第83-85页 |
3.4.4 仔鱼生长 | 第85页 |
3.5 耳石日轮沉积规律 | 第85-86页 |
3.6 繁殖期推算 | 第86-90页 |
3.6.1 野生样本耳石轮文特征 | 第86-87页 |
3.6.2 野生样本日轮组成及分布 | 第87页 |
3.6.3 孵化期 | 第87-90页 |
4 讨论 | 第90-98页 |
4.1 硬刺松潘裸鲤的繁殖力 | 第90页 |
4.2 硬刺松潘裸鲤的产卵类型 | 第90-91页 |
4.3 硬刺松潘裸鲤的繁殖期及繁殖高峰期 | 第91页 |
4.4 硬刺松潘裸鲤胚胎及仔鱼发育特征 | 第91-98页 |
4.4.1 胚胎发育特点 | 第91-92页 |
4.4.2 仔鱼发育特点 | 第92-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