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多态性和耐药性研究
| 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前言 | 第15-20页 |
| 第一部分 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监测 | 第20-36页 |
| 1 材料 | 第20页 |
| 2 方法 | 第20-22页 |
| 3 结果 | 第22-32页 |
| 4 讨论 | 第32-35页 |
| 5.结论 | 第35-36页 |
| 第二部分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 第36-43页 |
| 1 材料 | 第36-37页 |
| 2 方法 | 第37-39页 |
| 3 结果 | 第39-41页 |
| 4 讨论 | 第41-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三部分 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学分型 | 第43-54页 |
| 1. 材料 | 第43-44页 |
| 2 方法 | 第44-45页 |
| 3 结果 | 第45-52页 |
| 4.讨论 | 第52-53页 |
| 5.结论 | 第53-54页 |
| 第四部分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分型 | 第54-66页 |
| 1 材料 | 第54-55页 |
| 2 方法 | 第55-56页 |
| 3 结果 | 第56-64页 |
| 4 讨论 | 第64-65页 |
| 5 结论 | 第65-66页 |
| 第五部分 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研究 | 第66-75页 |
| 1 材料 | 第66-67页 |
| 2 方法 | 第67-70页 |
| 3 结果 | 第70-72页 |
| 4.讨论 | 第72-73页 |
| 5.结论 | 第73-75页 |
|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
| 附录 | 第84-94页 |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