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渗型自润滑复合材料基体的微孔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高温自润滑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研究 | 第12-14页 |
| ·高温自润滑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概述 | 第12-13页 |
| ·高温自润滑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第13-14页 |
| ·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多孔材料概述 | 第14页 |
| ·多孔金属材料 | 第14-15页 |
| ·多孔非金属材料 | 第15-16页 |
| ·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 第16-18页 |
|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16-17页 |
| ·连续体结构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结构优化在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主要内容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熔渗型自润滑复合材料的设计理论 | 第22-32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熔渗型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 | 第22-23页 |
| ·熔渗型自润滑复合材料基体的结构特征参数 | 第23-27页 |
| ·孔隙度 | 第23-24页 |
| ·孔径分布 | 第24-25页 |
| ·微孔形状 | 第25-27页 |
| ·熔渗型自润滑复合材料基体的组分设计 | 第27-30页 |
| ·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 ·基体材料的设计 | 第28-29页 |
| ·造孔剂的设计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熔渗型自润滑复合材料基体的胞体模型研究 | 第32-40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胞体模型的建模理论 | 第32-35页 |
|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 ·胞体模型的结构特征参数对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 ·弹性模量 | 第35-36页 |
| ·泊松比 | 第36-37页 |
| ·抗压强度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微孔胞体模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0-52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复合材料各项性能参数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微孔胞体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41-43页 |
| ·模型建立 | 第41页 |
|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41-42页 |
| ·网格划分 | 第42页 |
| ·载荷及约束的施加 | 第42页 |
| ·求解计算 | 第42-43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50页 |
| ·微孔单胞模型的二维有限元仿真 | 第43-46页 |
| ·微孔单胞模型的三维有限元仿真 | 第46-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熔渗型自润滑复合材料基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52-64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微孔基体的制备 | 第52-55页 |
| ·试验原料 | 第52-53页 |
| ·试验设备 | 第53页 |
| ·制备过程 | 第53-55页 |
| ·微观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55-57页 |
| ·微孔结构 | 第55页 |
| ·密度 | 第55-56页 |
| ·孔隙度 | 第56页 |
| ·硬度 | 第56页 |
| ·压溃强度 | 第56-57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 ·孔隙结构 | 第57-58页 |
| ·造孔剂含量对孔隙度的影响 | 第58页 |
| ·烧结温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孔隙度对压溃强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保温时间对微孔形状、压溃强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附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