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玉米的重要性 | 第12页 |
·玉米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玉米产量和种植情况 | 第12-13页 |
·四川省玉米产量、需求和种植情况 | 第13页 |
·四川省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二十世纪30至40年代——早期玉米品种引进和选育 | 第13页 |
·二十世纪50年代——地方品种的评选、品种间杂交及顶交种的选育 | 第13-14页 |
·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雄性不育系、双交和单交种的研究 | 第14页 |
·二十世纪80年代初——玉米品种区域化选育 | 第14页 |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玉米育种遗传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 | 第14-15页 |
·重要品种引领全省科研动向 | 第15页 |
·审定品种数量大幅上升 | 第15页 |
·四川省玉米育种发展趋势 | 第15-18页 |
·通过遗传改良实现高产育种 | 第16-17页 |
·利用抗逆性育种实现玉米增产 | 第17-18页 |
·推广品质育种 | 第18页 |
·基于区域试验数据资料研究玉米育种成就和遗传改良的概况 | 第18-21页 |
·品种审定数量及育成单位的简单统计 | 第18页 |
·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分析 | 第18-19页 |
·品质改良状况的分析 | 第19-20页 |
·品种抗性状况改良效果的分析 | 第20-21页 |
2 立题依据 | 第21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4 研究方案 | 第22-24页 |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分析内容及方法 | 第22-24页 |
·审定品种数及育成单位 | 第22页 |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改良效果分析 | 第22-23页 |
·品质性状改良效果分析 | 第23-24页 |
·抗性改良效果分析 | 第24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21世纪初四川省玉米审定概况 | 第24-27页 |
·审定玉米品种数量分析 | 第24-25页 |
·审定品种结构来源分析 | 第25-26页 |
·育成单位组成及变化趋势分析 | 第26-27页 |
·产量变化趋势 | 第27-28页 |
·平丘组品种产量分析 | 第27-28页 |
·山区组品种产量分析 | 第28页 |
·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28-31页 |
·平丘组品种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28-30页 |
·产量相关性状变化情况 | 第29页 |
·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29-30页 |
·山区组品种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30-31页 |
·产量相关性状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31页 |
·品质性状改良效果分析 | 第31-36页 |
·饲用品质改良情况 | 第32-33页 |
·营养品质改良情况 | 第33-34页 |
·加工品质改良情况 | 第34-35页 |
·商品品质改良情况 | 第35-36页 |
·抗性改良效果分析 | 第36-38页 |
·特用玉米育种成就分析 | 第38-39页 |
6 讨论与结论 | 第39-46页 |
·审定品种数量及育成单位结构变化趋势 | 第39-40页 |
·审定品种数量结构分布规律 | 第39页 |
·育成单位变化趋势 | 第39-40页 |
·产量及相关性状改良进展 | 第40-41页 |
·品质现状 | 第41-42页 |
·抗性状况 | 第42-43页 |
·四川今后玉米育种策略探讨 | 第43-46页 |
·育种目标方向 | 第43-44页 |
·以高产为目标,重视关键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作用 | 第43页 |
·重视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 | 第43-44页 |
·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特用玉米发展潜力 | 第44页 |
·育种主体 | 第44-46页 |
·加强种子公司的主体地位 | 第45页 |
·提高科研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流动性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