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过量表达拟南芥EDT1基因对提高玉米耐旱性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研究背景第12-24页
   ·植物耐旱性的研究概况第12-19页
     ·干旱的状况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第12-13页
     ·耐旱性转基因玉米的研究概况第13-14页
     ·植物耐旱性机制第14-15页
     ·植物耐旱性鉴定指标第15-17页
       ·形态和产量指标第15页
       ·生理指标第15-16页
       ·生化指标第16-17页
     ·PEG模拟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PEG简介第17-18页
       ·PEG模拟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Homedomain-leucine Zipper,HD-ZIP)基因家族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HD-ZIP蛋白的结构与分类第19页
     ·HD-Zip Ⅳ类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第19-21页
   ·AtEDT1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AtEDT1基因的来源及结构功能研究第21-22页
     ·AtEDT1基因的应用第22-23页
   ·转基因玉米的转化受体及技术第23-24页
     ·转基因玉米的转化受体系统第23-24页
     ·转基因玉米的转化技术第24页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4-25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5-41页
   ·实验材料第25-28页
     ·植物材料第25页
     ·菌株及载体第25页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25-26页
     ·常用基本溶液第26页
     ·培养基第26-27页
     ·实验仪器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页
   ·实验方法第28-31页
     ·扩繁表达载体质粒pCB2004-EDT1第28-29页
     ·质粒提取第29-30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31页
     ·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第31页
   ·玉米的遗传转化第31-35页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第31-33页
       ·玉米愈伤组织的培养第31-32页
       ·玉米愈伤组织侵染及共培养第32页
       ·清洗侵染的玉米愈伤组织第32页
       ·玉米愈伤组织的恢复及筛选培养第32页
       ·玉米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第32-33页
       ·再生苗的炼苗、移栽及定植第33页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组织遗传转化第33-35页
       ·玉米种子的灭菌第33-34页
       ·玉米茎尖组织的侵染第34页
       ·再生苗的移栽第34页
       ·再生苗的筛选与定植第34-35页
   ·T_0转基因植株的检测第35-36页
     ·T_0代植株总DNA的提取第35页
     ·T_0代转化植株DNA的PCR检测第35-36页
     ·高代转基因植株的检测第36页
   ·转化茎尖组织的T_3代阳性转化植株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第36-39页
     ·模板cDNA制备第36-39页
       ·总RNA的提取第36-37页
       ·总RNA的反转录第37-38页
       ·cDNA的效果检测第38-39页
     ·T_3代植株目的基因AtEDT1的表达量分析第39页
   ·转化茎尖组织的T_3代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的测定第39页
   ·T_3代茎尖组织转基因植株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实验第39-41页
     ·材料第39-40页
     ·实验方法第40-41页
       ·实验材料的培养第40页
       ·阳性转化植株的确定第40-41页
       ·1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第41页
4 结果与分析第41-56页
   ·扩繁表达载体pCB2004-EDT1第41-42页
   ·表达载体质粒pCB2004-EDT1转化农杆菌菌液第42-43页
   ·AtEDT1基因的遗传转化第43-49页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第43-45页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组织遗传转化第45-49页
   ·T_3代茎尖组织阳性转化植株AtEDT1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第49-51页
     ·cDNA的制备第49-50页
     ·目的基因AtEDT1的表达量分析第50-51页
   ·T_3代茎尖组织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的测定第51-52页
   ·T_3代茎尖组织转基因植株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实验第52-56页
     ·阳性植株的确定第52-53页
     ·叶绿素含量第53-54页
     ·生物量第54-56页
     ·根系扫描第56页
5 讨论第56-60页
6 进一步研究计划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杆菌介导的2mG2-epsps基因转化玉米幼胚的研究
下一篇:21世纪初四川省玉米遗传改良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