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国际研究进展 | 第9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基础信息提取 | 第11页 |
|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 第11页 |
| ·土地荒漠化驱动因子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页 |
|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实际工作量 | 第13-14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4-2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 ·自然特征 | 第14-15页 |
| ·数据来源 | 第15-17页 |
| ·遥感影像 | 第15-17页 |
| ·专题数据 | 第17页 |
| ·基础统计数据 | 第17页 |
| ·数据处理 | 第17-20页 |
| ·数据预处理规格 | 第17-18页 |
| ·数据处理平台 | 第18页 |
|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18-19页 |
| ·CA模型数据的预处理 | 第19-20页 |
| 3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程度分析与评价 | 第20-28页 |
| ·荒漠化程度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0-22页 |
| ·土地荒漠化程度分类分级特征 | 第20页 |
| ·植被指数与土地荒漠化程度 | 第20-21页 |
|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 第21-22页 |
| ·荒漠化信息提取与遥感分析 | 第22-23页 |
| ·分类结果及精度验证 | 第23-25页 |
| ·荒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 第25-26页 |
| ·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 第26-28页 |
| 4 土地荒漠化演化综合机理分析 | 第28-41页 |
| ·地形因子分析 | 第28-30页 |
| ·土壤因子分析 | 第30-33页 |
| ·土壤粒度 | 第30-31页 |
| ·地表土壤温度 | 第31-32页 |
| ·地表土壤湿度 | 第32-33页 |
| ·地表植被覆盖度分析 | 第33-35页 |
| ·气象与水文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 ·气温与降水 | 第35-36页 |
| ·风速和风向 | 第36-38页 |
| ·人文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38-39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39-41页 |
| 5 基于GIS和元胞自动机的荒漠化演化动态分析与模拟模型 | 第41-47页 |
| ·元胞自动机(CA)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 ·GeoCA-Desertification模型表述 | 第42-43页 |
| ·CA模型构建与实现 | 第43-47页 |
| ·初始状态的确定 | 第43-44页 |
| ·土地荒漠化控制因素层 | 第44-47页 |
| 6 土地荒漠化动态模拟与预测分析 | 第47-50页 |
|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第47页 |
| ·模型参数的确定与调整 | 第47页 |
| ·模型运行与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 ·Kappa验证 | 第47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 7 结论与不足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录 | 第58-6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