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20页 |
| ·水果香气成分的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 ·香气成分的组成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香气成分的代谢合成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香气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香气成分的分析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水蒸气蒸馏提取杏香气成分的工艺研究 | 第20-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 ·试验原料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 ·水蒸气蒸馏提取杏香气成分的工艺流程 | 第20-21页 |
| ·处理方法 | 第21页 |
| ·杏香气成分得率的计算 | 第21页 |
| ·水蒸气蒸馏提取杏香气成分的单因素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21页 |
| ·水蒸气蒸馏提取杏香气成分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 ·水蒸气蒸馏提取杏香气成分单因素实验 | 第22-25页 |
| ·水蒸气蒸馏提取杏香气成分正交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模拟杏酱生产回收杏香气成分的研究 | 第27-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试验原料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 ·模拟工厂生产回收杏香气成分的工艺流程 | 第27页 |
| ·操作方法 | 第27-28页 |
| ·杏香气成分得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模拟工厂条件下杏香气成分的回收情况 | 第29页 |
| ·各阶段回收杏香气成分的比较 | 第29-31页 |
| ·工厂设备改造方案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超临界CO_2萃取杏香气成分的工艺研究 | 第35-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 ·试验原料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杏香气成分的工艺流程 | 第35-36页 |
| ·操作方法 | 第36页 |
| ·杏香气成分得率的计算 | 第36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杏香气成分的单因素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6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杏香气成分的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杏香气成分单因素实验 | 第37-39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杏香气成分响应面分析结果 | 第39-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杏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 第44-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 ·试验原料 | 第44页 |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 ·分析条件 | 第44-45页 |
|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44页 |
| ·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 ·水蒸气蒸馏提取杏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 | 第45-49页 |
| ·超临界CO_2提取杏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 | 第49-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