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7页 |
| ·引言 | 第17-19页 |
| ·基于MRI的脑网络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 ·MRI成像概述 | 第19-20页 |
| ·人脑结构网络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解剖连接网络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功能连接网络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脑网络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 ·滑动窗口分析 | 第28-29页 |
| ·单个相位共活动模式分析 | 第29-30页 |
| ·脑网络多变量模式分析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 ·特征提取与维数约简 | 第32-33页 |
| ·分类器设计与性能评估 | 第33页 |
|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组织结构 | 第33-37页 |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33-35页 |
| ·组织结构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脑成像中自发头动的神经网络机制研究 | 第37-59页 |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37-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被试 | 第39页 |
| ·数据集 | 第39-40页 |
|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第40-41页 |
| ·头动擦除 | 第41页 |
| ·远程功能连接图谱计算 | 第41-42页 |
| ·与头动相关的远程连接个体差异 | 第42页 |
| ·与头动相关的个体内远程连接变化 | 第42页 |
| ·头动擦除效应评估和主要发现在原始数据上的可重复性 | 第42页 |
| ·运动诱导的BOLD响应对头动相关远程连接个体差异的影响 | 第42-43页 |
| ·重测被试的远程连接描述 | 第43页 |
| ·可视化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 ·头动倾向是个体的行为特性 | 第43-44页 |
| ·头动相关的远程连接个体差异 | 第44-45页 |
| ·个体内头动水平不一致session间的连接差异 | 第45-46页 |
| ·默认网络在头动倾向标记中的潜在角色 | 第46-48页 |
| ·独立重复实验 | 第48-49页 |
| ·头动擦除效应评估 | 第49-52页 |
| ·运动诱导的BOLD响应的混淆效应评估 | 第52-53页 |
| ·重测被试的远程连接描述 | 第53-55页 |
| ·个体间解剖差异的潜在影响评估 | 第55-56页 |
| ·结果讨论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三章 基于全脑功能连接网络的脑状态解码 | 第59-73页 |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59-60页 |
| ·被试与方法 | 第60-66页 |
| ·被试 | 第60-62页 |
| ·静息实验和数据采集 | 第62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62-64页 |
| ·具有高区分能力的特征鉴别 | 第64页 |
| ·SVM分类及其性能评估 | 第64-65页 |
| ·置换检验 | 第65-6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 ·分类结果 | 第66页 |
| ·重症抑郁症中改变的静息功能连接 | 第66-67页 |
| ·具有高区分能力的脑区 | 第67-68页 |
| ·脑区划分对分类结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 ·结果讨论 | 第69-72页 |
| ·改变的静息功能连接网络 | 第69-71页 |
| ·重症抑郁症的可靠鉴别 | 第71页 |
| ·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四章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的无监督模式分析 | 第73-87页 |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73-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8页 |
| ·数据与预处理 | 第74-75页 |
| ·最大间隔聚类 | 第75页 |
| ·膝部扣带的无监督剖分 | 第75-76页 |
| ·重症抑郁症的无监督分类 | 第76-77页 |
| ·最具区分能力特征的重构 | 第77-7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 ·基于功能连接的膝部扣带剖分 | 第78页 |
| ·分类结果 | 第78-80页 |
| ·最具区分能力的功能连接网络 | 第80-83页 |
| ·结果讨论 | 第83-86页 |
| ·基于功能连接的膝部扣带剖分 | 第83页 |
| ·重症抑郁症的无监督分类 | 第83-85页 |
| ·重症抑郁症最具有区分能力的功能连接网络 | 第85页 |
|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人脑自发神经活动的时空动态特性分析 | 第87-112页 |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87-8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 ·被试 | 第88页 |
|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第88-89页 |
| ·语言任务设计 | 第89-90页 |
| ·单个相位共活动模式聚类 | 第90-91页 |
| ·可视化 | 第9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5页 |
| ·自发神经活动的动态性表现为对立空间模式的交替呈现 | 第91-94页 |
| ·脑区功能关系的时域动态性 | 第94-95页 |
| ·传统功能连接图谱可以由多个脑活动状态叠加生成 | 第95页 |
| ·自发神经活动动态遵循组织和功能边界 | 第95-96页 |
| ·高度对称的脑活动状态迁移 | 第96-99页 |
| ·任务实验中的特殊脑活动状态 | 第99-102页 |
| ·对照控制分析 | 第102-105页 |
| ·结果讨论 | 第105-110页 |
| ·脑活动状态检测 | 第106-107页 |
| ·脑活动剧目 | 第107页 |
| ·人脑活动的对立空间模式 | 第107-108页 |
| ·与传统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歧 | 第108-109页 |
| ·脑活动状态表达 | 第109页 |
| ·脑活动状态迁移 | 第109-110页 |
| ·局限性 | 第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7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2-113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3-117页 |
| 致谢 | 第117-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43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3-145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45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学术组织 | 第145页 |
| 作者在学期间的学术奖励与荣誉 | 第145-146页 |
| 作者在学期间的学术服务经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