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支农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9页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9-20页 |
四、论文结构和研究重点 | 第20页 |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村镇银行支农现状考察及现有制度评价 | 第22-36页 |
第一节 我国村镇银行支农现状考察 | 第22-29页 |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二、我国村镇银行支农现状及评价 | 第24-29页 |
第二节 现有村镇银行支农制度简介 | 第29-31页 |
一、村镇银行设立过程中的支农表现 | 第29-30页 |
二、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的支农表现 | 第30-31页 |
三、村镇银行监管过程中的支农表现 | 第31页 |
第三节 现有村镇银行支农制度的不足 | 第31-36页 |
一、立法效力层级低 | 第31-32页 |
二、配套制度缺失 | 第32-33页 |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缺陷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村镇银行支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 | 第36-48页 |
第一节 村镇银行支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第36-43页 |
一、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没有达到支农的政策要求 | 第36-39页 |
二、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最主要的支农主体 | 第39-41页 |
三、普惠金融体系的要求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构建村镇银行支农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43-48页 |
一、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原则 | 第43-44页 |
二、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 第44页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第44-45页 |
四、金融创新理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国外农村金融支农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8-54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农村金融支农制度 | 第48-49页 |
一、美国与农村金融有关的立法 | 第48页 |
二、美国农村金融支农体系 | 第48-49页 |
三、美国社区银行的具体做法 | 第49页 |
第二节 孟加拉的农村金融支农制度 | 第49-51页 |
一、市场定位:支持贫困人口发展 | 第50页 |
二、业务模式:农村小额信贷 | 第50页 |
三、资金保障:强制储蓄制度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1-54页 |
一、政府干预发挥巨大作 | 第51页 |
二、强调金融机构的导向性作用 | 第51页 |
三、明确市场定位及支农宗旨 | 第51-52页 |
四、在保障盈利的同时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我国村镇银行支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54-68页 |
第一节 构建和完善我国村镇银行支农制度的原则 | 第54-55页 |
一、商业性与支农性平衡原则 | 第54-55页 |
二、差别对待原则 | 第55页 |
第二节 村镇银行设立过程中的支农制度 | 第55-57页 |
一、立足经济欠发达地区 | 第55-56页 |
二、增设分支机构 | 第56页 |
三、明确“三农”市场定位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的支农制度 | 第57-58页 |
一、创新信贷模式以及支农产品与服务 | 第57-58页 |
二、经营管理本地化 | 第58页 |
第四节 村镇银行监管过程中的支农制度 | 第58-62页 |
一、坚持审慎监管和差别监管的原则 | 第59-60页 |
二、建立村镇银行支农评价体系 | 第60页 |
三、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 第60-61页 |
四、建立必要的追责机制 | 第61-62页 |
第五节 村镇银行支农制度的实现路径 | 第62-68页 |
一、完善相关立法 | 第62-63页 |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 第63-64页 |
三、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 第64-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