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和经济评价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分类 | 第13-14页 |
·厂拌热再生 | 第14页 |
·就地热再生 | 第14页 |
·厂拌冷再生 | 第14页 |
·就地冷再生 | 第14页 |
·再生技术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国外再生技术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国内再生技术发展概况 | 第16页 |
·辽宁省再生技术应用概况 | 第16-17页 |
·阜新发展再生技术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阜新市基本概况 | 第17-18页 |
·阜新发展再生技术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试验路段大修方案的确定 | 第20-31页 |
·试验路概况 | 第20页 |
·旧路调查及评价 | 第20-23页 |
·旧路路况调查 | 第20-21页 |
·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第22-23页 |
·交通量等级划分 | 第23页 |
·大修方案比选 | 第23-25页 |
·沥青路面再生方案比选 | 第25-28页 |
·再生方式的选择原则 | 第25-26页 |
·再生方式比选 | 第26-27页 |
·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特点 | 第27-28页 |
·试验路再生方案的确定 | 第28页 |
·稳定剂的选择 | 第28-30页 |
·稳定剂选用原则 | 第28-29页 |
·常用的稳定剂类型 | 第29-30页 |
·试验路稳定剂的确定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水泥稳定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31-40页 |
·设计方案 | 第31页 |
·旧路面材料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级配的调整 | 第33-34页 |
·不同水泥含量的再生混合料标准击实试验 | 第34-37页 |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37-39页 |
·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研究 | 第40-51页 |
·就地冷再生技术分类 | 第40页 |
·就地冷再生机械 | 第40-43页 |
·冷再生主机 | 第40-42页 |
·专用配套机械 | 第42-43页 |
·通用配套机械 | 第43页 |
·水泥冷再生基层施工机械配置 | 第43页 |
·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要求 | 第43-46页 |
·再生施工计划 | 第43-45页 |
·再生前的准备工作 | 第45-46页 |
·就地冷再生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 第46-47页 |
·工程质量检测 | 第47-50页 |
·施工前原路面铣刨、拌和质量控制 | 第47-48页 |
·施工过程中的抽样检验 | 第48页 |
·施工后冷再生基层质量控制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试验路的铺筑 | 第51-62页 |
·旧路现状调查 | 第51-52页 |
·依托工程背景 | 第51页 |
·交通量及路况调查 | 第51-52页 |
·大修设计方案 | 第52页 |
·配合比设计和材料要求 | 第52页 |
·施工工艺流程 | 第52-53页 |
·机具准备 | 第53-54页 |
·劳动力组织 | 第54-55页 |
·施工操作要点 | 第55-60页 |
·试验路段质量检测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就地冷再生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第62-81页 |
·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概述 | 第62-64页 |
·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分析的内容 | 第62-63页 |
·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分析的方法 | 第63-64页 |
·工程项目技术分析的作用 | 第64页 |
·试验路段技术可行性对比分析 | 第64-68页 |
·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试验路冷再生方案与水稳方案技术可行性对比分析 | 第65-68页 |
·试验路段经济合理性对比分析 | 第68-72页 |
·净现值计算方法 | 第68-69页 |
·水泥冷再生基层全寿命周期成本 | 第69页 |
·折现率 | 第69-70页 |
·水泥冷再生基层与水稳基层净现值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就地冷再生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 第72-80页 |
·环境效益分析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73-75页 |
·可持续性的技术层面体现——技术清洁性 | 第75-76页 |
·技术清洁性评价指标 | 第76-77页 |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就地冷再生技术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未来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85-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