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木里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煤系沉积学研究简史 | 第8-10页 |
·层序地层学简介 | 第10页 |
·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木里煤田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地质背景 | 第15-28页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6-28页 |
·构造 | 第16-18页 |
·地层 | 第18-21页 |
·含煤地层与对比 | 第21-26页 |
·煤层 | 第26-28页 |
3 木里煤田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 | 第28-35页 |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28-31页 |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28-29页 |
·主要岩相组合及其特征 | 第29-31页 |
·含煤岩系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 第31-35页 |
·辫状河沉积体系 | 第31-32页 |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2-33页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33-35页 |
4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特征 | 第35-50页 |
·层序及体系域界面识别原则 | 第35-36页 |
·木里煤田含煤岩系层序格架的建立 | 第36-50页 |
·聚乎更矿区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展布 | 第36-41页 |
·江仓矿区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展布 | 第41-45页 |
·热水矿区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展布 | 第45-50页 |
5 岩相古地理分析及聚煤规律 | 第50-80页 |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50-73页 |
·层序S1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50-58页 |
·层序S2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58-64页 |
·层序S3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64-70页 |
·层序S4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70-73页 |
·聚煤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 第73-77页 |
·岩相古地理演化与聚煤特征 | 第73-74页 |
·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 第74-77页 |
·聚煤模式 | 第77-78页 |
·辫状河三角洲聚煤模式 | 第77页 |
·滨湖聚煤模式 | 第77-78页 |
·有利成煤区预测 | 第78-80页 |
6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
在学期间获奖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