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8页 |
Abstract | 第18-23页 |
导论 | 第23-45页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23-3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0-4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1-43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43-45页 |
第一章 民族精神与民族精神教育概述 | 第45-54页 |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第45-50页 |
(一) 民族精神的内涵界定 | 第45-46页 |
(二)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 | 第46-48页 |
(三)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 | 第48-49页 |
(四)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 | 第49-50页 |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50-54页 |
(一)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界定 | 第50-51页 |
(二) 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 | 第51-52页 |
(三) 民族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52-54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54-70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背景 | 第54-58页 |
(一) 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转换亟待民族精神教育范式新转换 | 第54-56页 |
(二)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要求促进民族精神教育新发展 | 第56-57页 |
(三) 适应全球化语境、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变化的新需要 | 第57-58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基础 | 第58-62页 |
(一) 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为民族精神教育发展提供成熟的社会环境 | 第58-59页 |
(二) 多样性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态推动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话语体系的发展 | 第59-61页 |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新内容 | 第61-62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文化资源 | 第62-7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 第62-67页 |
(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 | 第67-70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70-119页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 | 第70-78页 |
(一) 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实现“四个现代化” | 第71-72页 |
(二) 改革动力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 第72-74页 |
(三)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使开放精神深入人心 | 第74-76页 |
(四) 以爱国统一战线引领团结中华儿女 | 第76页 |
(五) “一国两制”构想弘扬爱国精神 | 第76-78页 |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十三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六大) | 第78-89页 |
(一)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 第79-82页 |
(二) 用“四个统一”的方法教育青年学生 | 第82-83页 |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 第83-84页 |
(四)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元素融入民族精神教育 | 第84-87页 |
(五) 64字创业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 第87-89页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八大) | 第89-95页 |
(一) 科学发展观彰显科学精神 | 第90-91页 |
(二) 和谐社会为民族精神教育提出新目标 | 第91-93页 |
(三)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93-94页 |
(四) 应对重大事件中展现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 | 第94-95页 |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党的十八大——至今) | 第95-119页 |
(一) “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 第96-103页 |
(二) “三大自信”彰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 第103-109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中华儿女 | 第109-112页 |
(四) 通过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大大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 第112-114页 |
(五) 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 第114-119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成果 | 第119-140页 |
一、明确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 第119-123页 |
(一) 国家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 第120-121页 |
(二) 社会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 第121-122页 |
(三) 个人层面:增强民族意识,提升公民素质 | 第122-123页 |
二、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 第123-128页 |
(一) 核心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 第123-124页 |
(二) 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 | 第124-126页 |
(三) 拓展内容: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 | 第126-128页 |
三、探索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 | 第128-132页 |
(一) 通过先进文化建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 第128-130页 |
(二) 通过群众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 第130-131页 |
(三) 通过纪念和庆典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 第131-132页 |
四、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意识 | 第132-140页 |
(一)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力量 | 第133-135页 |
(二) 教育战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 第135-137页 |
(三) 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 | 第137-140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140-154页 |
一、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待民族精神教育 | 第140-142页 |
(一) 充分认识民族精神教育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 第140-141页 |
(二)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 第141-142页 |
二、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 | 第142-146页 |
(一) 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是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 | 第142-144页 |
(二) 民族精神教育为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 第144-146页 |
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146-148页 |
(一) 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第146-147页 |
(二)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 第147-148页 |
四、坚持国家理想树立与社会价值塑造相结合 | 第148-151页 |
(一) 国家理想树立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 | 第148-150页 |
(二) 社会价值塑造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150-151页 |
五、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强调理性爱国教育 | 第151-154页 |
(一) 坚持将爱国热情转变为爱国理性 | 第151-152页 |
(二) 坚持将爱国热情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正确运用基本经验进一步推进民族精神教育 | 第154-165页 |
一、进一步凝练民族精神的内容 | 第154-156页 |
(一)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一步凝练民族精神 | 第155页 |
(二) 坚持“三贴近”原则凝练民族精神 | 第155-156页 |
二、构筑更加和谐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 | 第156-159页 |
(一) 培育更加优美的人文环境 | 第156-157页 |
(二) 营造发达的公民社会环境 | 第157-159页 |
三、拓宽民族精神教育的渠道 | 第159-162页 |
(一) 重塑媒介主体形象,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 第159-160页 |
(二)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民族精神教育开辟了新渠道 | 第160-162页 |
四、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 第162-165页 |
(一) 建立完善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 第162-164页 |
(二) 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导向性制度 | 第164-165页 |
结语 | 第165-1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8-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7-18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