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5页 |
·研究背景简介 | 第13-20页 |
·大型储能材料发展背景 | 第13-14页 |
·二次电池发展简介 | 第14-15页 |
·几种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层状α-NaFeO_2类材料 | 第16-17页 |
·尖晶石LiMn_2O_4类材料 | 第17-18页 |
·聚阴离子型橄榄石LiFePO_4类材料 | 第18-20页 |
·硫化物体系正极材料 | 第20页 |
·X射线吸收谱(XAFS)理论与实验方法简介 | 第20-30页 |
·XAFS理论基础简介 | 第20-24页 |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20-22页 |
·X射线吸收谱学(XAFS) | 第22-23页 |
·XAFS区域划分及理论解释 | 第23-24页 |
·X射线吸收谱实验方法简介 | 第24-28页 |
·透射法 | 第25-26页 |
·荧光法 | 第26-27页 |
·全电子产额方法 | 第27-28页 |
·XAFS数据分析简介 | 第28-30页 |
·XANES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EXAFS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X射线吸收谱(XAFS)在电池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30-34页 |
·同步辐射技术在研究电池材料方面的优势 | 第30-31页 |
·原位XAS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第二章 LiFexMni_xP04体系相分离现象:探究高效正极材料的随机堆操模型 | 第45-61页 |
·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样品制备和表征 | 第46页 |
·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7-56页 |
·物相及形貌鉴定 | 第47-48页 |
·微结构分析 | 第48-52页 |
·电子结构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模型构建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第三章 探究双电子体系:NA_(2.24)FEPO_4CO_3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 第61-81页 |
·研究背景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计算方法 | 第62页 |
·合成方法 | 第62-63页 |
·材料表征 | 第63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63页 |
·结构-性能表征结果 | 第63-71页 |
·几何结构和可能的Na~+迁移路径 | 第63-67页 |
·NA_(2.24)FEPO_4CO_3形貌和热力学性能表征 | 第67-69页 |
·NA_(2.24)FEPO_4CO_3纳米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69-71页 |
·结构演变及机理讨论与分析 | 第71-74页 |
·小结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第四章 探究多位点体系一:蓬松NaoFNT.67eP04/C纳米仙人球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1-101页 |
·钠离子正极材料研究背景 | 第81-82页 |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合成Na_2Fe_(3-x)Mn_x(PO_4)_3 | 第82页 |
·表征 | 第82-83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83页 |
·结构-性能结果讨论 | 第83-94页 |
·形貌表征 | 第83-85页 |
·物相鉴定及Na~+迁移路径 | 第85-87页 |
·电化学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电化学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94页 |
·小结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第五章 探究多位点体系二:自组装磷锰钠石族材料的结构-物化性能研究 | 第101-125页 |
·聚阴离子结构-性能构效关系研究背景 | 第101-104页 |
·自组装新体系形貌性能结果讨论 | 第104-119页 |
·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104-107页 |
·结构,电子和化学表征 | 第107-115页 |
·磁性和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 第115-119页 |
·新构效关系小结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