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没收制度研究--以《刑法》第64条为视角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一 绪论 | 第6-9页 |
二 刑事没收概念之厘清 | 第9-15页 |
(一) “没收”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 “追缴”的诠释 | 第10-13页 |
(三) “责令退赔”的解读 | 第13-14页 |
(四) 没收与追缴 责令退赔的关系 | 第14-15页 |
三 刑事没收之法律属性 | 第15-21页 |
(一) 刑事没收法律属性的比较分析 | 第15-17页 |
1 刑罚说 | 第15-16页 |
2 保安处分说 | 第16页 |
3 独立的刑事制裁手段说 | 第16-17页 |
4 多义说 | 第17页 |
(二) 我国刑事没收的法律属性 | 第17-21页 |
1 “违禁品”没收的法律属性 | 第18页 |
2 “供犯罪所用本人财物”没收的法律属性 | 第18-19页 |
3 “违法所得财物”没收的法律属性 | 第19-21页 |
四 我国刑事没收的对象 | 第21-35页 |
(一)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的认定 | 第21-26页 |
1 “违法所得”的含义 | 第21-22页 |
2 “违法所得财物”的范围 | 第22-23页 |
3 “违法所得”的计算标准 | 第23-24页 |
4 “违法所得”的计算时点 | 第24-25页 |
5 共犯“违法所得”的处理 | 第25-26页 |
(二)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认定 | 第26-30页 |
1 “供犯罪所用”的理解 | 第26-27页 |
2 “本人财物”的理解 | 第27-29页 |
3 “准备供犯罪所用之物”的没收 | 第29-30页 |
4 “事后保有犯罪效果之物”的没收 | 第30页 |
5 “组成犯罪行为之物”的没收 | 第30页 |
(三) “违禁品”的认定 | 第30-32页 |
1 “违禁品”的含义 | 第30-31页 |
2 “违禁品”的种类 | 第31页 |
3 “违禁品”的判断时点 | 第31-32页 |
(四) 没收的特殊对象 | 第32-35页 |
1 不动产的没收 | 第32页 |
2 从物的没收 | 第32-33页 |
3 孳息的没收 | 第33-35页 |
五 本文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