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环境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及预警方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0-38页 |
|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发展 | 第20-28页 |
| ·古典政治经济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 第20-22页 |
| ·新古典经济理论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 第22-25页 |
| ·凯恩斯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 第25-26页 |
| ·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 第26-28页 |
| ·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不确定性及根源 | 第28-29页 |
|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不确定性表现 | 第28-29页 |
| ·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不确定性形成根源 | 第29页 |
| ·主要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 ·软集合理论 | 第29-32页 |
| ·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32-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度量与分析 | 第38-46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度量 | 第39-40页 |
|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 第40-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阶段判别 | 第46-76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衡量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体系 | 第46-52页 |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46-50页 |
| ·指标体系和经济周期波动关系分析 | 第50-52页 |
| ·经济周期阶段的模糊数学分析 | 第52-65页 |
| ·经济周期波动的不确定性表示 | 第52-60页 |
| ·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60-65页 |
| ·基于模糊软集合的经济周期波动阶段判别 | 第65-73页 |
| ·模型建立 | 第65-69页 |
| ·模型检验及讨论 | 第69-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 5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长度研究 | 第76-88页 |
| ·引言 | 第76页 |
| ·经济周期长度的软集合表示 | 第76-78页 |
| ·软平滑及相关概念 | 第76-77页 |
| ·波动长度的软集合表示 | 第77-78页 |
| ·基于软平滑的经济周期长度研究 | 第78-86页 |
| ·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79-81页 |
| ·模型检验及讨论 | 第81-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6 经济周期预警方法研究 | 第88-98页 |
| ·引言 | 第88-89页 |
| ·基于PSO-SVM的经济周期阶段预警 | 第89-91页 |
| ·模型建立 | 第89-90页 |
| ·模型优化及结果 | 第90-91页 |
| ·基于模糊回归的经济景气预警指数研究 | 第91-97页 |
| ·模糊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92-93页 |
| ·模型参数估计及结果 | 第93-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7 结论 | 第98-102页 |
| ·主要结论 | 第98-99页 |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99-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 附录 | 第114-117页 |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4页 |
| B.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14页 |
| C.影响经济周期的指标数据 | 第114-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