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6页 |
| 1 绪论 | 第16-3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5页 |
| ·现实背景 | 第16-24页 |
| ·理论的提出 | 第24-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研究难点 | 第29-30页 |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 | 第30-60页 |
| ·文献综述 | 第30-53页 |
| ·协调发展评价 | 第30-36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6-46页 |
| ·现代化发展评价 | 第46-53页 |
| ·文献述评 | 第53页 |
| ·理论回顾 | 第53-58页 |
| ·系统论 | 第53-55页 |
| ·协同学 | 第55-56页 |
| ·现代化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3 基于“原始”+“现代”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60-84页 |
| ·“原始”的内涵 | 第60-66页 |
| ·面向自然环境的“原始” | 第60-62页 |
| ·面向传统文化的“原始” | 第62-64页 |
| ·“原始”的涵义 | 第64-66页 |
| ·“现代”的内涵 | 第66-76页 |
| ·面向经济的“现代” | 第67-69页 |
| ·面向社会的“现代” | 第69-74页 |
| ·面向智力的“现代” | 第74-75页 |
| ·“现代”的涵义 | 第75-76页 |
| ·“原始”+“现代”的内涵 | 第76-79页 |
| ·“原始”与“现代”的关系 | 第76-77页 |
| ·“原始”+“现代”的涵义 | 第77-79页 |
| ·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79-82页 |
| ·协调的涵义 | 第79-81页 |
| ·协调发展的涵义 | 第81页 |
| ·本文协调及协调发展的研究界定 | 第81-82页 |
| ·“原始”+“现代”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82-83页 |
| ·“原始”+“现代”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82-83页 |
| ·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确认 | 第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4 基于“原始”+“现代”的省域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4-126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84-8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84-85页 |
| ·单个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第85页 |
| ·基于“原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5-91页 |
| ·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5-88页 |
| ·传统文化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8-90页 |
| ·“原始”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90-91页 |
| ·基于“现代”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1-119页 |
| ·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1-99页 |
| ·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9-109页 |
| ·智力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9-118页 |
| ·“现代”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8-119页 |
| ·基于“原始”+“现代”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9-125页 |
| ·基于“原始”+“现代”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获取 | 第119-125页 |
| ·基于“原始”+“现代”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有效性确认 | 第125页 |
| ·小结 | 第125-126页 |
| 5 基于“原始”+“现代”的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 第126-162页 |
| ·省域城镇化的“原始”发展水平测度 | 第126-136页 |
| ·省域城镇化的“原始”发展水平测度模型构建 | 第126-127页 |
| ·数据标准化 | 第127-128页 |
| ·自然环境的发展水平测度 | 第128-131页 |
| ·文化环境的发展水平测度 | 第131-133页 |
| ·省域城镇化的“原始”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 第133-136页 |
| ·省域城镇化的“现代”发展水平测度 | 第136-156页 |
| ·省域城镇化的“现代”发展水平测度模型构建 | 第136-137页 |
| ·数据标准化 | 第137-140页 |
|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现代”水平测度 | 第140-144页 |
|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现代”水平测度 | 第144-147页 |
| ·基于CRITIC法的“现代”水平测度 | 第147-150页 |
| ·基于独立性权数法的“现代”水平测度 | 第150-153页 |
| ·省域城镇化的“现代”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 第153-156页 |
| ·省域城镇化的“原始”+“现代”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 第156-159页 |
| ·小结 | 第159-162页 |
| 6 基于“原始”+“现代”的省域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 | 第162-184页 |
| ·“原始”+“现代”的协调评价 | 第162-176页 |
| ·“原始”内部的协调评价 | 第162-168页 |
| ·“现代”内部的协调评价 | 第168-173页 |
| ·“原始”与“现代”的协调评价 | 第173-176页 |
| ·“原始”+“现代”的协调发展评价 | 第176-181页 |
| ·“原始”的协调发展评价 | 第177-179页 |
| ·“现代”的协调发展评价 | 第179-180页 |
| ·“原始”+“现代”的协调发展评价 | 第180-181页 |
| ·小结 | 第181-184页 |
| 7 基于“原始”+“现代”的省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 第184-200页 |
| ·基于“原始”+“现代”的省域城镇化总体发展策略 | 第184-191页 |
| ·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 第184-187页 |
| ·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相协调 | 第187-189页 |
|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协调 | 第189-190页 |
| ·城乡发展相协调 | 第190-191页 |
| ·基于“原始”+“现代”的省域城镇化分区域发展策略 | 第191-199页 |
| ·基于协调发展度的区域划分 | 第191-193页 |
| ·分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 第193-199页 |
| ·小结 | 第199-200页 |
| 8 结语 | 第200-202页 |
| ·主要结论 | 第200页 |
| ·主要创新 | 第200-201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201-202页 |
| 致谢 | 第202-2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4-218页 |
| 附录 | 第21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8页 |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