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

抗战时期江津白沙文化区研究

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0页
1.绪论第10-14页
   ·课题的学术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3页
   ·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3页
   ·文章的逻辑结构第13-14页
2.白沙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因素与条件第14-22页
   ·繁荣的川东商贸大镇第14-15页
     ·优越的地理位置第14页
     ·繁荣的商业经济第14-15页
     ·白沙商会的成立第15页
   ·清末以来扎实的教育基础第15-17页
   ·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实验区第17-20页
     ·实验区的成立第17-18页
     ·实验区的主要工作第18-19页
     ·实验区对白沙教育的推进第19-20页
   ·白沙本土人士对教育的支持第20-22页
     ·地方绅商的办学传统第20-21页
     ·重返故乡与服务乡梓第21-22页
3.白沙文化区形成的概况第22-35页
   ·白沙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疏散区第22-28页
     ·陪都的确立及重庆大轰炸后的疏迁第22-23页
     ·白沙成为疏散迁移聚集地的原因第23-24页
     ·疏散迁移的重要机构云集白沙第24-27页
     ·创办的教育机构第27-28页
   ·白沙文化区的形成第28-33页
     ·白沙行政区域的调整及文化区雏形的出现第28-29页
     ·文化区机能组织中心——白沙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的成立第29-32页
     ·白沙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的主要活动第32-33页
   ·白沙文化区新生的文化团体第33-35页
4.白沙文化区的特征第35-47页
   ·完整的女子教育体系第35-36页
   ·发达的中等教育第36-39页
     ·中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升第36-38页
     ·白沙设立统一招考分处第38-39页
   ·独特的大学先修教育第39-42页
     ·大学先修班制度的由来第39-40页
     ·白沙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第40-42页
   ·成熟的社会教育体系第42-47页
5.白沙文化区的影响及不足第47-58页
   ·促进了白沙区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第47-50页
     ·白沙区教育的发展第47-48页
     ·白沙区人.教育程度第48-50页
   ·推动了白沙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第50-51页
   ·对抗战的贡献第51-56页
     ·宣传抗战第51-54页
     ·捐献以支持抗战第54-55页
     ·慰问及参军第55-56页
   ·不足之处第56-58页
6.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夔州路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抗战时期重庆市征募寒衣运动研究(1938-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