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城市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 论第9-23页
   ·城市河流的重要性第9页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城市河道治理技术研究第12-20页
     ·物理修复第12-13页
     ·化学修复第13-14页
     ·生物修复第14-20页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0-2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研究内容第21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监测分析方法第23-31页
   ·实验材料第23页
   ·水质指标及检测方法第23-24页
     ·水中常规指标检测第23-24页
     ·水中典型微生物计数第24页
   ·底泥中污染指标监测第24-31页
     ·底泥常规指标监测第24页
     ·磷的形态分布第24-25页
     ·有机物种类分析第25页
     ·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25-28页
     ·底泥中的微生物计数方法第28-29页
     ·底泥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第29-30页
     ·扫描电镜观察底泥的表面形态第30-31页
第三章 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第31-52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31-32页
   ·实验装置第32-33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3-50页
     ·水体自我净化能力的研究第33-37页
     ·人工曝气对水体自净的强化第37-40页
     ·人工扰动(搅拌)对水体自净的影响第40-43页
     ·人工强化模式的比较以及底泥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第43-46页
     ·比较水体中典型微生物数量第46-47页
     ·不同条件下底泥中有机物指标、氮指标和磷指标的变化第47-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微生物促生剂技术在河道处理中的应用第52-73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52-54页
     ·研究微生物促生剂的投加方式第52-54页
     ·研究微生物促生剂的最佳投加量第54页
   ·微生物促生剂不同投加方式条件下上覆水体水质变化第54-59页
     ·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对上覆水中CODCr 的影响第54-55页
     ·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对上覆水中总氮值的影响第55-56页
     ·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对上覆水中氨氮值的影响第56-57页
     ·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对上覆水中总磷值的影响第57-58页
     ·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对上覆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58-59页
   ·微生物促生剂不同投加方式对反应器中底泥的影响第59-64页
     ·不同投加方式对底泥总氮的影响第59-60页
     ·不同投加方式对底泥中有机物的影响第60页
     ·不同投加方式对底泥中总磷及磷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第60-61页
     ·不同投加方式对底泥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61-62页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第62-64页
     ·底泥的环境扫描电镜分析第64页
   ·生物促生剂最佳投加量确定第64-72页
     ·不同投加量对底泥中TN 的影响第65页
     ·不同投加量对底泥中TOC 的影响第65-66页
     ·不同投加量对底泥中微生物的影响第66-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单独投加酵母菌对河道的现场修复实验第73-89页
   ·实验设计第73-75页
     ·实验菌种第73页
     ·实验河道概况第73-74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74-75页
   ·简单介绍投加酵母菌对河道水体水质影响第75页
   ·酵母菌在水体中的迁移第75-77页
   ·投菌区底泥总氮、磷及有机物的变化第77-81页
     ·投加酵母菌后底泥总氮的变化第78页
     ·投加酵母菌后底泥中TOC 的变化第78-79页
     ·投加酵母菌后底泥中有机物结构变化第79-81页
   ·投菌段与未投菌段底泥中酶活性的变化第81-82页
   ·投菌段与未投菌段底泥中典型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82-84页
   ·底泥中细菌多样性分析第84-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微生物促生剂与投菌技术相结合对河道的原位修复第89-97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89-91页
     ·实验菌种第89-90页
     ·实验装置第90页
     ·投加方式第90-91页
   ·微生物促生剂技术与投菌技术对总氮的去除第91-96页
     ·微生物促生剂与好氧反硝化菌联用第91-93页
     ·微生物促生剂与酵母菌联用第93-95页
     ·微生物促生剂与优势菌联用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97-99页
   ·结论第97-98页
   ·创新点第98页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7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07-108页
致 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铵离子交换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复合反渗透膜的表面形貌与性能关系及性能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