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污水中氨氮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2-13页 |
·物化处理技术 | 第13-16页 |
·吹脱(汽提)法 | 第13-14页 |
·膜吸收技术 | 第14页 |
·催化湿式氧化法 | 第14-15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5页 |
·折点氯化法 | 第15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5-16页 |
·其他脱除氨氮技术 | 第16-17页 |
·液膜法 | 第16页 |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第16-17页 |
·氨氮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铵离子的分析测试方法 | 第18-20页 |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第18页 |
·水杨酸-次氯酸钠比色法 | 第18页 |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 第18-19页 |
·甲醛法 | 第19页 |
·蒸馏法 | 第19-20页 |
·高岭土概述 | 第20-23页 |
·高岭土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 第20-22页 |
·高岭土的分布 | 第22页 |
·高岭土的物化性质及应用 | 第22-23页 |
·高岭土改性方法 | 第23-26页 |
·表面改性 | 第24-25页 |
·化学包覆改性法 | 第24页 |
·煅烧改性 | 第24-25页 |
·偶联剂处理法 | 第25页 |
·表面吸附法 | 第25页 |
·酸碱改性 | 第25-26页 |
·插层改性 | 第26页 |
·造粒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造粒工艺研究 | 第26-29页 |
·雾化造粒 | 第27页 |
·搅拌法造粒 | 第27页 |
·压缩造粒 | 第27页 |
·挤出造粒 | 第27-28页 |
·滚动造粒 | 第28页 |
·喷浆造粒 | 第28-29页 |
·造孔剂的应用及扩孔方法 | 第29-31页 |
·造孔剂添加工艺 | 第29-30页 |
·发泡法 | 第30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30-31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31页 |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课题意义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1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3-35页 |
·铵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CEC) | 第35页 |
·铵离子去除率的计算 | 第35页 |
·表征分析方法 | 第35-41页 |
·扫描电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 第35-36页 |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 第3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XRD) | 第36-37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 第37页 |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 | 第37-38页 |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38-39页 |
·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铵离子交换材料的制备 | 第41-50页 |
·引言 | 第41页 |
·高岭土改性实验 | 第41-47页 |
·碱改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41-46页 |
·改性剂的选择 | 第42-43页 |
·改性正交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改性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改性剂浓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煅烧改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煅烧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保温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改性方法的比较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铵离子交换材料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页 |
·颗粒成型工艺 | 第50-51页 |
·造孔工艺研究 | 第51-55页 |
·颗粒比表面积最优条件研究 | 第52-55页 |
·颗粒强度最优条件研究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铵离子交换材料脱铵性能研究 | 第58-82页 |
·引言 | 第58页 |
·材料离子交换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 第58-61页 |
·溶液pH值对材料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初始氨氮浓度对材料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材料投加量对NH_4~+去除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离子交换热力学特性研究 | 第61-68页 |
·离子交换平衡 | 第61-63页 |
·离子交换平衡等温线 | 第63-64页 |
·铵离子交换材料Na~+—NH_4~+离子交换等温线的研究 | 第64-65页 |
·Killend图 | 第65-66页 |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 第66-68页 |
·等温吸附模型的建立 | 第68-71页 |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 第68页 |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 第68-69页 |
·D-R吸附等温式 | 第69页 |
·吸附等温式的拟合 | 第69-71页 |
·离子交换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71-78页 |
·不同初始浓度下材料动力学曲线 | 第71-72页 |
·不同温度的材料动力学曲线 | 第72-73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改性高岭土对NH_4~+交换控制步骤的研究 | 第75-78页 |
·铵离子交换材料再生性能研究 | 第78-80页 |
·再生剂的选择 | 第78-79页 |
·再生剂浓度对再生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再生次数对再生率的影响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表征分析与机理研究 | 第82-104页 |
·环境扫描电镜结果与分析 | 第82-85页 |
·高岭土原土与铵离子交换材料SEM图比较 | 第82-83页 |
·不同改性方法所制备材料的SEM图比较 | 第83-85页 |
·能谱分析 | 第85-86页 |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 第86-8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9-94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94-96页 |
·机理研究 | 第96-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8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建议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