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木耳(云耳、黑木耳)论文

秦巴山区黑木耳栽培品种的多样性及选育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2页
 1 黑木耳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2-13页
   ·黑木耳的概述第12页
   ·黑木耳的分布第12页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第12-13页
   ·黑木耳的药用价值第13页
   ·黑木耳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第13页
 2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第13-14页
   ·形态学观察第13-14页
   ·细胞学研究方法第14页
   ·生化研究方法第14页
 3 传统育种方法及研究进展第14-15页
   ·自然选择育种第14页
   ·细胞杂交育种第14页
   ·诱变育种第14-15页
 4 现代新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原生质体技术第15-16页
     ·原生质体的概念第15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技术第15页
     ·原生质体单核化第15-16页
     ·原生质体的无性系再生第16页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第16-17页
     ·原生质体融合研究概况第16页
     ·原生质体融合的技术路线第16页
     ·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第16-17页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育种第17页
 5 栽培技术第17-19页
   ·栽培技术概况第17-18页
   ·培养料的研究状况第18页
   ·胞外酶研究现状第18-19页
   ·栽培过程中真菌污染的研究第19页
   ·矿质元素含量的研究第19页
 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7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秦巴山区黑木耳多样性研究第20页
   ·黑木耳品种的选育研究第20-21页
   ·黑木耳秦单 4~#和诱变菌株YBZ4的栽培第21-22页
第二章 秦巴山区黑木耳栽培品种的多样性第22-29页
 1 供试菌株第22页
 2 试验方法第22-24页
   ·试剂第22页
   ·仪器和设备第22页
   ·培养基第22页
   ·黑木耳形态观察第22-23页
     ·菌丝体生长速度的测定第22-23页
     ·菌丝形态的观察第23页
     ·菌丝的显微观察第23页
   ·颉颃反应第23页
   ·ITS技术第23-24页
     ·DNA的提取第23页
     ·ITS序列扩增及检测第23页
     ·测序第23页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23-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黑木耳菌株的形态第24-25页
     ·黑木耳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第24页
     ·黑木耳菌株菌丝的形态第24-25页
     ·黑木耳菌株菌丝的显微观察第25页
   ·黑木耳菌株的颉颃反应第25-26页
   ·ITS结果第26-27页
     ·黑木耳菌株ITS-PCR扩增后电泳图第26-27页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27页
 4 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黑木耳品种的选育研究第29-37页
 1 供试菌株第29页
 2 试验方法第29-31页
   ·试剂第29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9页
   ·培养基第29-30页
   ·黑木耳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第30页
     ·黑木耳菌株菌丝的培养第30页
     ·黑木耳菌株菌丝的收集第30页
     ·黑木耳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0页
     ·黑木耳菌株原生质体的再生第30页
   ·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与再生第30-31页
   ·诱变菌株的鉴定第31页
     ·颉颃反应第31页
     ·ITS序列分析第31页
   ·菌株的筛选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黑木耳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1-34页
     ·溶壁酶浓度的选择第31-32页
     ·酶解时间的选择第32页
     ·酶解温度的选择第32页
     ·出发菌龄的选择第32-33页
     ·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的选择第33-34页
   ·黑木耳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再生第34页
   ·黑木耳菌株秦单 4~#的原生质体的紫外诱变曲线与剂量的选择第34-35页
   ·黑木耳诱变菌株与亲本菌株的颉颃反应第35页
   ·ITS序列分析第35页
   ·黑木耳耐高温菌株与黑木耳亲本菌株秦单 4~#多糖得率的比较第35-36页
 4 讨论第36-37页
第四章 秦单 4~#和诱变菌株YBZ4的栽培第37-40页
 1 供试菌株第37页
 2 试验方法第37-38页
   ·材料第37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7页
   ·培养培基第37页
   ·培养料配方第37-38页
   ·菌种的选择第38页
   ·代料配方的筛选第38页
   ·菌种的出耳时间第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39页
   ·不同菌株的发菌时间第38页
   ·代料配方的筛选第38页
   ·耳片的形态观察第38-39页
 4 讨论第39-40页
结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阻应变片封装用精密压力加载设备设计
下一篇:汉中豆薯成分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