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目的 | 第10页 |
| ·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理论依据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 ·建筑类专业 | 第14页 |
| ·工程与工程师 | 第14-15页 |
| ·建筑工程师 | 第15页 |
| ·伦理与伦理学 | 第15-16页 |
| ·工程伦理学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专业教育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 第17-26页 |
| ·建筑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 第17-21页 |
| ·建筑类专业学生特点调查 | 第17-18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调查 | 第18-19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调查 | 第19-20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调查 | 第20-21页 |
| ·建筑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 ·时代特点赋予学生新特色 | 第21-22页 |
| ·专业压力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 第22页 |
| ·专业差异导致学生认知偏差 | 第22-23页 |
| ·教学资源需妥善选择 | 第23-24页 |
| ·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内需 | 第24-25页 |
| ·教学考核方式过于死板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工程伦理学是如何做到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融会贯通 | 第26-33页 |
| ·工程伦理学概述 | 第26-27页 |
| ·研究工程伦理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页 |
| ·研究工程伦理学的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工程伦理学的现实意义 | 第27页 |
| ·工程伦理学教育模式的特点 | 第27-33页 |
| ·教学目标的时代性与明确性 | 第27-28页 |
| ·教学计划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 第28-29页 |
|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针对性 | 第29-31页 |
| ·教学方法的主体性与灵活性 | 第31-32页 |
| ·教学考核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专业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 第33-48页 |
| ·结合时代特点明确教育目标 | 第33-35页 |
| ·目标的制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 第33-34页 |
|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 | 第34-35页 |
| ·注重全面发展制定教学计划 | 第35-37页 |
| ·教学计划需满足学生横向发展需求 | 第35-36页 |
| ·教学计划需满足学生纵向发展需求 | 第36-37页 |
| ·结合专业背景充实教学资源 | 第37-40页 |
| ·打破专业限制扩充信息类教育资源的范围 | 第37-39页 |
| ·鼓励教师沟通促进人力类教育资源的互补 | 第39页 |
| ·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增加辅助类教育资源的投入 | 第39-40页 |
| ·把握学生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 第40-43页 |
| ·选择合适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 第40-41页 |
| ·创新榜样教育,带动学习热情 | 第41-42页 |
| ·借助网络平台,促进情感沟通 | 第42页 |
| ·引入奖惩机制,激发学生动机 | 第42-43页 |
| ·制定明确标准完善教学考核 | 第43-48页 |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考核的基本原则 | 第43页 |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考核的具体标准 | 第43-47页 |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考核的主要方法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 建筑类专业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