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煤层协调开采控制导水裂隙带高度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案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2-14页 |
| 2 井田概况 | 第14-22页 |
| ·开采条件 | 第14页 |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14-17页 |
| ·矿区自然地理 | 第14-15页 |
| ·矿区地形与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16页 |
| ·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 第16-17页 |
| ·基岩及其风化带工程地质特征 | 第17-19页 |
| ·矿区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19-20页 |
| ·隔水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控制模型构建 | 第22-31页 |
| ·关键层的定义和特征 | 第22页 |
| ·关键层的判别方法 | 第22-23页 |
| ·关键层受力分析 | 第23-26页 |
| ·力学模型建立 | 第23-24页 |
| ·薄板小挠度基本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 ·最大挠度的计算 | 第26-29页 |
| ·岩板下沉挠曲函数 | 第26-28页 |
| ·关键层(薄板)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28-29页 |
| ·协调开采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 ·协调原理 | 第29页 |
| ·开采方案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 第31-43页 |
| ·实验的目的 | 第31页 |
|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原理 | 第31页 |
| ·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相似材料的配比 | 第31-33页 |
| ·相似条件 | 第31页 |
| ·模型材料的配比原理 | 第31-32页 |
| ·模拟实验对相似材料的基本要求 | 第32-33页 |
| ·技术参数及相似材料配比 | 第33-34页 |
| ·模型装配 | 第34-35页 |
| ·测试方法 | 第35-36页 |
| ·实验过程及主要现象分析 | 第36-41页 |
| ·1501 工作面开采模拟试验 | 第36-38页 |
| ·1502 工作面开采模拟实验 | 第38-40页 |
| ·上覆岩层位移 | 第40-4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数值模拟研究 | 第43-54页 |
| ·模拟实验软件 | 第43-44页 |
| ·UDEC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43-44页 |
| ·FLAC~(3D)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44页 |
| ·计算物理参数及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 ·力学参数 | 第4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 ·一次采全高模拟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条带填充协调开采数值模拟结果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6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