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引言 | 第13页 |
·纳米SiO_2的基本结构及用途 | 第13-15页 |
·纳米SiO_2的结构 | 第13-14页 |
·纳米SiO_2的用途 | 第14-15页 |
·纳米SiO_2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物理改性 | 第15页 |
·化学改性 | 第15-18页 |
·超疏水表面的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0-21页 |
·刻蚀法 | 第21-22页 |
·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2页 |
·层层组装法 | 第22-23页 |
·耐久性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纳米SiO_2在纺织品应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改性纳米SiO_2溶胶的制备及棉织物疏水整理 | 第28-44页 |
·引言 | 第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氨基改性纳米SiO_2溶胶的制备 | 第29-30页 |
·棉织物的疏水整理 | 第30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30-32页 |
·粒径分析 | 第30页 |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I-IR) | 第3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0页 |
·接触角测试 | 第30-31页 |
·滚动角测试 | 第31页 |
·织物的沾水试验测试 | 第31页 |
·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改性纳米SiO_2的形成及棉织物两步法疏水表面的构筑 | 第32-33页 |
·影响氨基改性纳米SiO_2溶胶粒径及分布的因素 | 第33-36页 |
·APTMS浓度对A-SiO_2溶胶性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TEOS浓度对A-SiO_2溶胶性质的影响 | 第34页 |
·氨水用量对A-SiO_2溶胶性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反应温度对A-SiO_2溶胶性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粒径分析 | 第36-37页 |
·红外分析 | 第37-38页 |
·棉织物疏水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氨基改性SiO_2溶胶性质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低表面能物质浓度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40页 |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SEM分析 | 第41-42页 |
·棉织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分析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改性SiO_2复合溶胶和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的制备 | 第44-60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柠檬酸处理棉织物 | 第45-46页 |
·改性A-SiO_2复合溶胶的制备 | 第46页 |
·耐久性超疏水棉织物的制备 | 第46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46-4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46页 |
·接触角测试 | 第46页 |
·滚动角测试 | 第46-47页 |
·织物的沾水试验测试 | 第47页 |
·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 第47页 |
·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柠檬酸处理棉织物的改性机理 | 第48页 |
·改性SiO_2复合溶胶与改性棉织物的结合机理 | 第48-49页 |
·HDTMS浓度对改性SiO_2复合溶胶性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棉织物超疏水性 | 第50-54页 |
·柠檬酸浓度对棉织物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次亚磷酸钠浓度对棉织物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51页 |
·HDTMS浓度对棉织物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超疏水性的影响 | 第53页 |
·一步法超疏水整理前后棉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分析 | 第53-54页 |
·超疏水棉织物耐久性分析 | 第54-58页 |
·棉织物标准布样整理工艺 | 第54页 |
·皂洗次数对超疏水棉织物耐久性分析 | 第54-56页 |
·皂洗前后棉织物表面形态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