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太极拳概述 | 第12-19页 |
| ·太极拳定义与功能 | 第12-14页 |
|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 | 第14-15页 |
| ·太极拳生理系统保健功效 | 第15-17页 |
| ·太极拳的心理保健功能 | 第17-18页 |
| ·太极拳系统整体性保健功能 | 第18-19页 |
| ·中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 | 第19-20页 |
| ·中医体质概述 | 第20-26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20-21页 |
| ·中医体质可分性 | 第21-22页 |
| ·中医体质可调性 | 第22-23页 |
| ·疾病因素对中医体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 ·药物因素对中医体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运动对中医体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中医体质量表概述 | 第26-28页 |
| ·中医体质量表分类的判断 | 第26页 |
| ·中医体质9种体质类型与特征 | 第26页 |
| ·中医体质量表的判定方法 | 第26-27页 |
| ·中医体质的判定标准 | 第27-28页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8-3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8页 |
| ·实验法 | 第28-30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30-31页 |
| ·访谈法 | 第31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31-32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 ·太极拳对阳虚体质(兼夹气虚质)中老年人的影响 | 第32-39页 |
| ·实验组与对照组阳虚体质实验对象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第32-34页 |
| ·3个月实验前后阳虚体质实验对象维度指标的得分情况分析 | 第34-35页 |
| ·不同性别阳虚体质实验对象中医体质维度指标得分分析 | 第35-37页 |
| ·不同年龄阶段阳虚体质实验对象中医体质维度指标的得分比 | 第37-39页 |
| ·太极拳对血瘀体质中老年人的影响 | 第39-46页 |
|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瘀体质实验对象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第39-41页 |
| ·3个月前后血瘀体质实验对象维度指标的得分情况分析 | 第41-43页 |
| ·不同性别血瘀体质实验对象中医体质维度指标得分分析 | 第43-44页 |
| ·不同年龄阶段血瘀体质实验对象中医体质维度指标的得分比较 | 第44-46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6-54页 |
| ·太极拳运动对阳虚体质(兼夹气虚质)中老年人的影响 | 第46-51页 |
| ·太极拳运动对血瘀体质中老年人的影响 | 第51-54页 |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54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建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 | 第59-64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