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目录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烤烟根系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烤烟根系的构型及发育分布规律 | 第9-10页 |
·烤烟根系发育对烟叶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 第10页 |
·根系发育对烟株吸收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10-11页 |
·影响烤烟根系发育的几个因素 | 第11-13页 |
·温度 | 第11页 |
·土壤 | 第11-12页 |
·栽培措施 | 第12-13页 |
·关于烤烟根系模型的构建 | 第13页 |
·根系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 | 第14-17页 |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 第14页 |
·秸秆还田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 | 第14-15页 |
·秸秆还田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20页 |
·土壤容重及含水率 | 第18页 |
·根系发育 | 第18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18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 | 第18-19页 |
·经济性状 | 第19页 |
·物理特性 | 第19页 |
·化学成分 | 第19页 |
·石油醚提取物 | 第19页 |
·中性致香物质 | 第19页 |
·感官质量评价 | 第19-20页 |
·氮肥利用率 | 第20页 |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1-40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21-23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耕层土壤(0-20cm)含水率及容重的变化 | 第21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影响 | 第22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3-24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24-31页 |
·烤烟最大根长随移栽时间的动态变化及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对大田期烤烟根系总根干重的影响 | 第25-26页 |
·对大田期烤烟根体积的影响 | 第26-27页 |
·对烤烟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27-29页 |
·垂直方向上烤烟根系时空分布 | 第27-28页 |
·水平方向上烤烟根系时空分布 | 第28-29页 |
·垂直方向上各层次根系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比重分布 | 第29-30页 |
·大田生长期间各处理干物质积累以及根冠比的变化 | 第30页 |
·烤烟根系与地上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烟株生长过程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35页 |
·对根系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茎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对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烤烟根系发育与矿质元素积累总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页 |
·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烟田施用腐熟小麦秸秆对初烤烟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35-39页 |
·不同腐熟小麦秸秆施用量对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 | 第35页 |
·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对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对烤后烟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37页 |
·对烤后中上部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对烤后烟叶风格特色和品质特征的影响 | 第38-39页 |
·大田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烤后烟叶香气物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英文摘要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