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剖切的大量涌现 | 第17-18页 |
·设计分析中的图解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关于建筑剖面的既往研究 | 第19-20页 |
·关于设计操作方法的既往研究 | 第20-21页 |
·关于空间形态的既往研究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剖面与切片 | 第23-25页 |
·图解 | 第25页 |
·剖切和解剖 | 第25-26页 |
·操作方法 | 第26-27页 |
·剖面和剖切 | 第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第2章 剖面的内涵及其研究体系 | 第29-45页 |
·剖面出现的客观条件 | 第29-36页 |
·建筑空间发展过程中“剖面”现象 | 第29-34页 |
·水平向空间主导下的现代建筑 | 第29-31页 |
·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结构技术的长足进步 | 第34-35页 |
·环境的影响 | 第35-36页 |
·剖面作为空间形态诠释的方法 | 第36-37页 |
·剖面对空间形态理解的意义 | 第36页 |
·空间形态和人的知觉 | 第36-37页 |
·剖面作为空间形态设计的方法 | 第37-39页 |
·诠释向设计方法的转化 | 第38页 |
·剖面在设计中的优势 | 第38-39页 |
·剖面图解研究体系 | 第39-43页 |
·剖面图解的基本分类 | 第39-41页 |
·剖面的构成 | 第41页 |
·剖面的三维性表达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剖面图解的组合方式 | 第43-44页 |
·连续剖面图 | 第43-44页 |
·分层与叠合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剖切思维介入的客观因素 | 第45-69页 |
·以功能需求为主导的空间形态创造 | 第45-49页 |
·荷兰乌德勒支双户住宅 | 第46-48页 |
·美国达拉斯韦利剧院 | 第48-49页 |
·以环境特征为主导的空间形态创造 | 第49-55页 |
·德布拉斯住宅 | 第50-52页 |
·芝贝欧文化中心 | 第52-53页 |
·连云港大沙湾海滨浴场 | 第53-55页 |
·以精神追求为主导的空间形态创造 | 第55-59页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第56-57页 |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 第57-59页 |
·以结构特征为主导的空间形态创造 | 第59-63页 |
·布雷根茨美术馆 | 第59-61页 |
·仙台媒体中心 | 第61-63页 |
·以政治诉求为主导的空间形态创造 | 第63-66页 |
·德国新议会大厦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4章 剖切思维的空间要素操作方法 | 第69-103页 |
·以线动为主导的空间形态研究 | 第70-81页 |
·线的折叠和弯曲 | 第70-74页 |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教育馆 | 第70-73页 |
·埃宾艺术与技术博物馆 | 第73-74页 |
·线的增减和位移 | 第74-77页 |
·祖特尔梅尔阳台住宅 | 第75-77页 |
·线的强化 | 第77-81页 |
·鄂尔多斯信息中心竞赛方案 | 第77-79页 |
·水边会所 | 第79-81页 |
·以面动为主导的空间形态研究 | 第81-98页 |
·面的叠加 | 第81-82页 |
·金贝尔美术馆 | 第81-82页 |
·面的错动 | 第82-87页 |
·美国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 第83-85页 |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 第85-87页 |
·面的加入 | 第87-89页 |
·荷兰阿姆斯特丹住宅区 12 号住宅 | 第87-89页 |
·面的嵌套 | 第89-93页 |
·美国 MIT 学生公寓 | 第90-91页 |
·乌得勒支大学明纳尔特大楼 | 第91-93页 |
·面的拼接 | 第93-98页 |
·荷兰阿姆斯特丹 Silo dam 公寓 | 第93-96页 |
·南京河西“一街区” | 第96-98页 |
·组合运用——多种可能 | 第98-101页 |
·拼接+折叠 | 第98-99页 |
·VPRO 媒体办公楼 | 第98-99页 |
·嵌套+拼接 | 第99-101页 |
·荷兰 Eindhoven 市 Effenaar 文化中心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剖切思维的空间形态生成方法 | 第103-105页 |
·切片原型的组织特征和组织方式 | 第103-105页 |
·切片原型的组织特性 | 第103页 |
·剖面生成元的建立 | 第103-105页 |
第6章 建筑体量生成轨迹 | 第105-119页 |
· | 第105-111页 |
·延伸 | 第106-107页 |
·变轨 | 第107-109页 |
·多轨复合 | 第109-111页 |
·放样 | 第111-114页 |
·平面整合 | 第112-113页 |
·空间思维 | 第113-114页 |
·基于剖切思维的设计研究 | 第114-117页 |
·实验:从剖面图解到空间生成 | 第114-115页 |
·功能置入:空间演化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19-123页 |
·剖切的研究价值 | 第119-120页 |
·强调建筑的生成过程 | 第119页 |
·国内相关研究的匮乏 | 第119-12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0页 |
·剖切思维的发展趋势 | 第120-121页 |
·论文的适宜性和局限性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