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课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 ·课题缘起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牛得草的艺术人生 | 第15-23页 |
| ·牛得草的从艺经历 | 第15-19页 |
| ·流浪黄河畔 | 第15-16页 |
| ·初露锋芒 | 第16-17页 |
| ·经历波折与辉煌 | 第17-19页 |
| ·牛得草的艺术成就 | 第19-23页 |
| ·创立了"牛派" | 第19-20页 |
| ·其作品的地位 | 第20-21页 |
| ·在戏曲教学方面的贡献 | 第21页 |
| ·在创设新腔、剧本整理方面的贡献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牛得草的表演艺术 | 第23-42页 |
| ·独具"牛"味的唱腔表演 | 第23-35页 |
| ·唱腔 | 第24-31页 |
| ·演唱方法 | 第31-34页 |
| ·丰富的衬词 | 第34-35页 |
| ·幽默风趣的念白表演 | 第35-38页 |
| ·散白 | 第35-36页 |
| ·韵白 | 第36-38页 |
| ·滑稽搞笑的身段动作表演 | 第38-42页 |
| 第四章 牛得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丑而不丑、丑中见美 | 第42-56页 |
| ·"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学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42-53页 |
| ·社会审丑意识的发展是形成"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的根本原因 | 第42-49页 |
| ·豫剧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对形成"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学特征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动荡的社会环境对形成"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学特征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学特征的解读 | 第53-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1页 |